阊江河1~6级支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取食功能团演变特征

来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ha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连续性概念(river continuum concept,RCC)将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视为物理和生物的连续体,河流物理环境的梯度变化决定了生物的演变格局.为探索自然河流系统受人类干扰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演变规律,作者于2002年5月、8月、11月对安徽省祁门县阊江河1~6级支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7纲57科101属119种,计8 813头,并详细记载了各级支流样点的栖境特点.运用"河流连续性概念"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河1~6级支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各取食功能团演变
其他文献
在鞍山市台安县西佛镇古洞村栖息着无数条蛇。当地村民认为长蛇入室是吉祥的象征,家里蛇越多越吉利。所以,在这里人不怕蛇,蛇不咬人,人蛇之间和平相处。24日,记者走进了这个“蛇村
1.桑葚我国自古就有食用桑葚的习俗。因其口感酸甜,别有风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如今在市场上每千克桑葚卖到4~6元,市场前景看好。
研究了球衣菌对重金属离子Ag+、Hg2+、Pb2+、Zn2+的耐受性及生物吸附情况,并着重对Pb2+的吸附行为及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球衣菌对4种重金属离子均有不同程度的耐受
研究了饲养雄性棘胸蛙4项生理常数以及精巢的年周期变化.结果表明:肥满度、躯体肥满度、肝系数、脂肪体系数的年周期变化明显,与生殖周期密切相关,最小值都出现于蛙的两次繁殖高
根据已报道的马铃薯Y病毒坏死株系(PVYN)核苷酸序列,克隆了PVYN外壳蛋白(CP)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介导的方法,转化烟草NC89,获得了38株PCR
对现存岷江柏分布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 ,土壤容重理县居群最小 ,最大的为茂县居群 ,理县居群与茂县、马尔康、丹巴居群间有显著性差异 .土壤总孔隙理县居群较大 ,但其孔隙组成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比 (CP NCP)较小 ;金川、小金、马尔康和丹巴居群虽土壤总孔隙不大 ,但其孔隙组成较合理 ;茂县居群土壤总孔隙小 ,非毛管孔隙数量又大 .土壤持水量直接与土壤孔隙状况有关 ,最大持水量和
应用生态位空间分割法,分别考虑资源利用率与否测定毛竹混交林多维资源空间中主要种群多维生态位宽度及多维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考虑资源利用率与否对多维生态位宽度的测定有较
研究表明,芜湖市郊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与数量随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减少,土壤动物密度也呈同样的变化趋势,特别是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数量发生较大消长,常见类群和稀有
根据2001至2003年南黄海鯷鱼产卵期在鯷鱼产卵场33个站考察采集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
探讨了海洋微藻活体及固定状态下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即作者改进的CTAB法.结果表明,CTAB改进法提取的基因组DNA蛋白质、酚、盐和小分子的污染较少,多糖成份也得到了有效去除.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