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置初探

来源 :当代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e0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应善于运用问题设置法,尤其在云南省将要进入新课改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就更为重要了。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启发思维,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和探究的习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立足于新教材,就问题设置的方法、原则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做探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问题设置
  1 问题设置的意义
  绝大多数高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传统“填鸭式”教学,老师的大包大揽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这是课堂学习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问题设置不但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还有利于课堂的互动、师生情谊的融洽。
  2 高中地理课堂的问题设置的原则
  2.1 选择体现可行性。
  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从学生的年龄、认知结构、生活环境和新课改教材入手,既要具有一定难度又为学生能力所及。问题太容易,无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所以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定问题的难度。
  2.2 设计体现层次性。
  问题设计应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这也是人类认知的规律,从最简单的、最熟悉的对象开始,再逐渐发展到对象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内部构造。
  2.3 操作体现运用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地理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强调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中的生活。所以问题的设置要“实用”,一要根据教材设问,针对核心和热点寻找问题的切入点;二要根据学生实际设问,不断设计富有价值和探究可能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
  2.4 实施体现趣味性。
  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学生的兴奋点、疑惑点,问题设置可以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某种契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根据教材内容,引入一些吸引学生眼球、新颖的材料,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热情。
  3 高中地理课堂中的问题设置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没有一个系统的论述,具体操作限制于某一堂具体的教学过程。受学生具体情况、教师教学习惯和学校整体特点的影响。即便在一节具体的课中,问题设置也有不同的设计。
  3.1 导言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生动、新鲜的开场白,设立一个问题的情景,往往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教师教学功力的一种显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其主动参与和探究新知识,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3.1.1 引人入胜型。
  选修1—宇宙与地球,第一章第二节《探索宇宙》课前导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最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基于想象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古代的神话故事是关于人类对于宇宙想象的描述吗?
  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课前导入:天气预报、现实天气现象视频观看,造成这些天气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主题。
  3.1.2 启发思考型。
  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前导入:我们天天所见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说明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说明地球的运动有什么样的周期特点?
  选修6—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课前导入:目前世界人口已突破60亿,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100亿,人口激增,获取资源、污染环境、生态破坏,这已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那么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是如何表现的?我们身边有什么典型的表现?有些什么样的特征?
  3.1.2 联系实际型。
  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前导入:请一位同学说说今天的最高和最低气温。(学生回答)月球今天的最高气温是127℃,最低气温是-183℃,这是什么原因呢?
  选修7—第一章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课前导入: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哪些数字化的改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导入,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诱发思维,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一个好的导言问题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
  3.2 教学过程设问——突破重、难点。
  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及教师教学的契机,在于学习过程中多个认知问题的交织。高中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化成问题,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3.2.1 承上启下——关节处设问。
  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所不同,内容与内容的衔接处设置引导性的问题,以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思维上的断点,认识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
  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在介绍农业生产特点时,引导学生根据初中学过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农业主要发展耕作业,西部主要发展畜牧业,与美国农业区域类型大体相同,为什么美国农业分为若干专业带,而我国却没有?
  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我们国家内蒙古、新疆地区畜牧业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我们可以借鉴些什么经验?
  3.2.2 逆向思维—补充处设问。
  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某一地理现象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如果一个问题直接思考难度较大,正面探求时得不到突破口,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换一个角度,从结论的反面去找问题解决得出路。这样可以从一个知识点的一般性推导至特殊性,从复杂性推导出简单性,从直接性到间接性全面思考。
  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等学生学习了三圈环流的知识后,提问如果地球不再自转的话,那么三圈环流还会存在吗?还会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吗?在没有自转的情况之下,大气是怎么运动的?
  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为了让学生更为灵活地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知识,可提出问题,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运动,风向、洋流流向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会有何变化?
  3.2.3 追根溯源——探究处设问。
  学生应该具有分析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分析推理获得新的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设问要做到构思新颖、概念性强、涉及面广,但并不复杂。要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并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设计一组递进式的问题,①假设地球不自转,且表面性质单一,那么全球的大气环流将怎样运动?②如果地球不断自转,那么全球大气环流又会发生什么变化?③实际地球表面由海陆之分,会使大气环流发生什么变化?④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被称为“回归线上的绿洲”。
  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①在昆明买房,你会选择什么朝向?(东南向)②为什么选择东南向?(受日照影响)③除了朝向之外,你还会考虑些什么因素?(城市规划、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3 课堂小结设问—知识巩固。
  课堂小结是整堂课教学内容的概括和总结,非常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一个有创意、新颖的小结,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牢固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3.3.1 设计悬念。
  地理教材内容的设计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前一节是后一节的基础,后一节是前一节的深化。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除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外,还可以用问题来引出下一节的教学内容。如讲授三圈环流的知识之后,在课结尾处提问:“实际上地球表面的性质并不单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呢?”
  3.3.2 区别异同。
  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在介绍了气候类型之后,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我国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而地中海地区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雨热不同期,为什么?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比较,达到巩固扩展知识的目的。
  3.3.3 联系实际。
  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在本课小结的基础上,可提问:水循环的规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那么我国许多地方修建水库并实施跨流域调水,为的是解决什么问题?这些工程有什么作用?
  3.3.4 活跃思维。
  选修5—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可以设问:昆明有哪些地质灾害?针对这些灾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防御措施?面对灾害,我们应该有什么启示?
  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在了解城市交通运输的知识点之后,可以提问:你经历过交通堵塞吗?你认为当时造成堵塞的原因是什么?你想过什么办法可以缓解拥堵问题?
  课堂小结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问题设置应该有针对性。上午的课,学生状态较好,可多设置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当学生表现较为疲惫时,问题的设置应体现趣味性,活跃学生情绪。当社会热点爆发期间,应根据实例设计问题且紧扣教学内容。
  4 问题设置应避免的问题
  4.1 导入问题设置门槛太高。
  如果导入问题设置门槛太高,就会使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学生丧失信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顺利展开。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设置的问题应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的知识之间,难易程度要介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不断地体验由思考所带来的成功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2 问题设置缺乏逻辑性。
  新教材要求教师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广的扩展,这就有可能会使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以己为中心,信马由缰的发挥。问题设置如缺失逻辑性,会使学生对课堂内容难以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一方面精心培养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独特的感知和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在设置问题时,要尽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出发,将教学内容以逻辑性问题贯穿起来。
其他文献
【摘要】很多教师都对后进生伤透了脑筋。然而一个班的学生,不论从学习还是行为习惯来看,总有好坏之分。如何帮助这些后进生从各方面得到进步,作为教师,就要想办法深入了解学生,找出造成现状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一一帮他们摆脱掉坏习惯。本文举出三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范例,有的是家庭氛围比较差,有的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是老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这些学生身上,不同的方法造成了不同的结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问句作为语言表达的常见句式之一,在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而由于问句的不同形式与其丰富含义,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阅读与理解造成了困难,也影响了语言的运用。读懂问句,正确地运用问句是语文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怎样才能让学生读懂问句并灵活运用呢?当然不能由教师填鸭式地硬灌给学生一些专业的术语了事,而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在探
期刊
1 引言  随着高中生物课程新课标的贯彻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和理解生物学知识,因此更加强调了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生活实践从而融入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本文探讨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原则与方式,为今后进一步改革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与生活实践提供一定的思路。  2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1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
期刊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当今社会,个性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的研究重点。因为在人的一生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智力,而是他的创造力、社会技能、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我国素质教育提出
期刊
【摘要】 本文对英语含蓄否定进行了归纳,总结了11种含蓄否定用法。  【关键词】 否定;含蓄否定   MyhumbleViewaboutimplicitNegation  Tian Fangrong  【Abstract】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implicit negation and summarizes eleven kinds of implicit n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学生学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对于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去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时,书上例3、例6的范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法,这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正反比例;意义;教学    小学六年级下册在学生学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对于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去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时,书上例3、例6的范例教学采取的方式很明显与正、反
期刊
那些小学阶段数学能考八、九十分的学生,升入初中后怎么不见了许多?家长抱怨,教师困惑,究其原因,过渡工作没做好。  本文试图从教学内容处理上的过渡、教学方法的过渡、学习方法的过渡、角色的转变四个方面作些尝试。  1 教学内容处理上的过渡  1.1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网络。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有理数的运算、三角形内角和的探讨。到初中,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手段不同
期刊
作文教学素称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不论在高考、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赋分都超过总分的三分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真正花在作文教学上的时间、精力与之是不相称的。每每考试或作文竞赛优秀作文不多,而平庸和尚未成文的作文却不少。这与作文教学过程“走过场”和“不到位”是不无关系的。很多人都慨叹学生的作文“一代不如一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并构建了
期刊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计算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理解计算法则,不要求死记文字条文。介于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应该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理解、体会和运用。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多给学生创设能帮助他们理解运算意义及计算法则的现实情境。  在进行西师版教材小学六年级上期“分数除法”的教学时,我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努力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
期刊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环节,阅读教学必须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创造性的使用好课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同行者参考。  1 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课堂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