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内涵辨析与实现路径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明晰被我国采用却在相关国际准则中被否定的非遗真实性概念。它的不合理性在于试图保护一种静态的历史原真形式,而合理性在于各项非遗工作应真实地反映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非遗真实性的内涵应是非遗的调查、传承、传播、利用的各项工作要体现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它是动态构建的,应由非遗持有者自己判定其真实与否。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非遗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消费,稳步增加非遗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非遗持有者传承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都紧密地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在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也逐渐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文言文是中职语文
探究大学生炫耀性体育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从而引导大学生培育理性的体育消费观念;为学校制定政策提供意见和建议;为商家更有针对性对大学生群体提供体育服务、生产体育产品
对近年来网络中出现的大量含高量或极量语义的词语进行句法语义分析后发现:表达极高量语义的手段主要有状位、定位成分表达极高量,补位成分表达极高量,谓语中心自身表达极高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