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词与静态词小议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uxiax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简要讨论词的两种重要存在形式——动态词与静态词,认为两者都有各自的物质属性,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关键词: 动态词 静态词 物质属性 对立统一
  
  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没说没想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好像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可一旦进入交际、思维状态,许许多多的词就从我们的嘴巴中、大脑里蹦了出来。要认识这一语言现象,就需要考察词的两种重要存在形式——动态词和静态词。
  一、什么是动态词和静态词
  所谓动态词,是指交际、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词;所谓静态词,是指大脑中存在的能够激发并帮助人们识别、理解动态词的词。比如,张三说“我”,这个“我”指张三;王五说“我”,这个“我”指王五;我说“我”,这个“我”指我本人。这些“我”都是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词,属于动态词。其实,我们三个人之所以能说出、想出并能相互识别和理解这些动态词“我”,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都相应地储存着静态词“我”,这个静态词“我”不专指任何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谁说话指谁,表示说话人自己。只承认动态词“我”,不承认静态词“我”,那就无法解释这种语言现象:张三、王五和我,我们为什么都能说出、想出并能相互识别、理解这些动态词“我”?而一个没学过汉语的外国人,他为什么就无法这样去做?只有从大脑是否存在静态词这一角度,才能合理解释这些语言现象。
  二、动态词与静态词的物质属性
  不论是动态词还是静态词,它们都有各自的物质存在形式,具有物质属性。
  交际过程中的动态词具有物质属性,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所说出的每个动态词都是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对立统一体,它当然具有自己特定的物质存在形式,正是这种特定的物质存在形式刺激听话人的听觉器官,听觉器官将它转化成特定的能量信号,进而刺激大脑,形成大脑对动态词的感知,最终达到理解其意义的目的。而这种特定的能量信号,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又被称为神经能。[1]因此,交际过程中的动态词具有物质属性,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离开动态词的物质属性,我们显然不可能借用语言进行交际。
  那么,思维过程中的动态词是不是也具有物质属性呢?我们的回答是:它们同样具有物质属性。人们在思考过程中,大脑会想出许许多多的动态词来。比如,我现在想:“我想去。”在我想的时候,我明确地感知到,我大脑里冒出了三个词:“我”、“想”、“去”。那么,我为什么会感知到呢?这种感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而又令人深思的问题。依据现代科学对人类大脑的基本认识,[2]我们认为,人类的任何感知都是物质运动以特定的物质能量刺激大脑而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形式的生理、心理反应形式。离开物质运动与大脑的相互作用去谈论感知,这种感知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这种看法成立,并且承认,在思维过程中想到某个或某些动态词,这其中就包含大脑特殊的感知现象,那么我们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思维过程中所想到的每一个动态词,其实都是带有特定信息内容的能量信号刺激我们大脑的结果。比如上面说的“我想去”,我之所以能依次感知到“我”、“想”、“去”,这其实就是三个具有不同信息内容的能量信号连续刺激我的大脑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感知过程和结果。如果上面的看法是合理的,那么大脑在思维过程中所出现的动态词,其实也是大脑的一种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也具有自己的物质属性。
  从动态词的存在,我们可以推知,在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必定还存在着相应的静态词;否则,许许多多的语言现象,我们都无法解释。比如,像前面所说的,张三、王五和我,我们为什么都能说出、想出并能相互识别、理解那些动态词“我”?而一个没学过汉语的外国人,他为什么就不行呢?合乎情理的解释是:在张三、王五和我的大脑中,还存在着静态词“我”。正是这个静态词“我”,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大脑复杂机制的作用下,激发我们三个人说出、想出并帮助我们识别、理解动态词“我”;那个外国人,他的大脑从来就没有储存过汉语的静态词“我”,因而在任何语言环境中,他也无法说出、想出并识别、理解汉语中的动态词“我”。
  承认静态词是人们大脑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就不能不承认:静态词必定是以特定的物质存在形式存在于人们大脑之中的。因为,静态词既然是大脑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这种存在就应该有它特定的物质存在形式;离开特定的物质存在形式,而静态词又是大脑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这当然是我们不可理解和无法想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静态词和动态词一样,它一定也具有自身特定的物质属性。
  动态词和静态词尽管都具有物质属性,但它们的物质属性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静态词的物质属性具有储存性,而动态词的物质属性却不具有储存性。换句话说,静态词是以特定的物质形式储存在我们大脑之中的,而动态词并不是以特定的物质形式储存在我们大脑之中。人们没有交际、没有思维的时候,他的大脑可以储存静态词,但并不储存动态词。
  其次,静态词的物质属性具有激发性,而动态词的物质属性却不具有激发性。换句话说,在交际、思维过程中,静态词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激发特定能量信号,而动态词却不激发什么能量信号,而是静态词所激发的这种能量信号刺激大脑的结果。
  最后,动态词的物质属性具有直接可感性,而静态词的物质属性却不具有直接可感性。换句话说,在交际、思维过程中,我们大脑受静态词在特定条件下所激发的特定能量信号的刺激,这种刺激的结果是我们直接感知到了特定动态词的存在,但我们并不能直接感知相应静态词的存在。
  三、动态词与静态词的相互关系
  简单地说,动态词和静态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具有一种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个别”与“一般”的对立。动态词受具体语境的制约,是特定语境中的一种特殊反映,具有个别性特征;静态词不受具体语境的制约,是不同语境中共同特质的反映,具有一般性特征。
  其二,“无限”与“有限”的对立。在我们大脑中储存的静态词是有限的,而借用这些有限的静态词所激发出的动态词却可以是无限的。
  动态词与静态词的联系,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动态词离不开静态词。因为,如果我们大脑中没有静态词,我们就不可能说出、想出并识别、理解相应的动态词。
  其二,静态词也离不开动态词。我们大脑储存了许许多多静态词,其中每个静态词的储存都离不开动态词,都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动态词不断刺激我们大脑,大脑经过分析、归纳的结果。离开动态词的刺激,我们大脑不可能储存相应的静态词。
  四、结语
  动态词,其实就是索绪尔所说的言语中的词;静态词,其实就是索绪尔所说的语言中的词。[3]我们认为,区分言语中的动态词和语言中的静态词,必须和人的大脑思维相联系。本文就是试图从这一角度,简要考察动态词与静态词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克雷奇,克拉奇菲德尔,利维森等著.周先庚等译.心理学纲要(上册)[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克雷奇,克拉奇菲德尔,利维森等著.周先庚等译.心理学纲要(下册)[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3]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2.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时政教育和社会实践称为三位一体,一体是指以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创造及应变能力、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本文旨在剖析英语听力困难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提高听力水平的方法和捷径,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主性和有效性,最终使其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0.引言无论是在中国、日本还是韩国,动物有关的谚语都非常多。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又同属于东亚地区,文化也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因为相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中国
对于高中政治课要求的情境设置与问题设置,基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对于情境问题的时政色彩,问题的逻辑层次,思维锻炼的有效含量,实际教学中的要求是更高的。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情景设
古人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好学生都不是在课堂上由老师“教”出来,而是靠老师在课堂内外“导”出来的.让学生会学是教师必须担负的责任.在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担。为了达到预定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课程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
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将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已经成为教学今后的发展趋势。在上世纪初期,杜威层提出“教育就是生活”的观点,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就是教育”的观点。将学生的
本文从个体行为和系统部门两个层面,对“体教结合”内涵作全面解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现阶段制约我国“体教结合”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Based on
随着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学者对她的关注也日益密切。本文拟对阿特伍德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作出大致的梳理,同时也分析当代文化因素对阿特伍德译介的
语篇对于我国的小学生而言极其重要,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英语在我国语篇教学领域还是一个新课题.相较外语的语篇教学在西方的实践和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