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是胆小鬼吗?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名女生因害怕看恐怖片认为自己胆小而主动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对该咨询案例的整理和反思,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情绪辅导的一些问题,以及情绪辅导与自我认知的联系。
  〔关键词〕恐惧;撕标签 ;自我认知;情绪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1-0049-03
  一、基本情况
  一节六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刚下课,一位女生冲上前来拦住我:“老师,我是不是特别胆小?我都不敢看恐怖片。”我微笑回答她:“很多人都不敢看恐怖片,并不是只有你,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我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看恐怖片,那时候还不知道害怕,就是觉得难受。后来我明白了,就拒绝让妈妈在家看恐怖片了,但是回忆起恐怖片的场景还是觉得很害怕。而且我晚上一个人的话,也会觉得床下,窗外好多地方都有东西在动,特别吓人。爸妈总说我是胆小鬼,我也不敢告诉他们。”看来这个孩子的问题是长期积累的,于是我和她约定了咨询时间,让她到咨询室来找我。
  第二天,她如约来到咨询室,迫不及待地开始告诉我她的经历。从她有记忆起,妈妈就很爱看恐怖电影,一开始自己还小,和妈妈一起看,只觉得难受,还不知道那是害怕的感觉。后面明白了,妈妈一在家看恐怖片,她就哭。所以,大概从她6岁以后,妈妈每次看恐怖片,就会让她到别的屋子里,她也就没有再看过恐怖片。但是妈妈总是会嘲笑她太胆小。她也试着锻炼自己的胆量,但仅仅只是听到恐怖片的声音,她都觉得很可怕,而且还会想起小时候看过的恐怖片里的场景,所以“练胆量”就无疾而终了。不过妈妈有时候还是会说一些鬼故事来给她“练胆量”。有一次晚上,她一个人在家,感觉特别恐怖,总觉得房子的角落里有人影。后来只要自己一个人睡觉,都会觉得床底下、衣柜里,窗外的阳台上有人。和爸妈说,他们就会说她胆子太小,自己吓自己。
  “老师,会不会真的有鬼啊?我舅舅走之前,我就真的梦到他和我说他要走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他病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有三个关键点:其一,妈妈喜欢看鬼片,导致她在学龄前就跟着看了。在其还不能明确理解害怕情绪的时候,就接受了远超过其年龄层可以接受的刺激。
  其二,家长对孩子的情绪表达不重视,简单评价为胆小,并以为可以通过锻炼解决问题。这造成了孩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不能接纳自己的害怕情绪。
  其三,学校的学习让她在意识层面上接受“世界上没有鬼神”这一点,但生活经验又让她潜意识里认定世界上有鬼,由此形成了认知冲突。在和我交流的时候,她对于鬼魂问题的看法显得非常矛盾。一方面怀疑有鬼,一方面又希望能够有科学的原理解释。
  三、辅导过程
  (一)科学解释“见鬼”的心理机制
  给她喝了口水后,我对她说:“我们先来说说舅舅和你的告别。舅舅的事情其实还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一想,那段时间,你虽然没有去医院探望舅舅,但是还是能见到爸爸妈妈吧。爸爸妈妈对舅舅的病情肯定是了解的。他們的焦虑、担忧、害怕等情绪会传递给你,而且他们的一些行为改变,比如说变得更忙了,经常去医院等等也会影响到你。可能你没有意识到这些,但是你的潜意识却捕捉到了。还记得我们看《头脑特工队》的时候我给你们讲解的梦是什么吗?对,梦是潜意识在和我们对话。
  你的潜意识已经发现,舅舅可能病情发展严重了,但是爸爸妈妈不让你问,也不告诉你具体情况,所以被压抑的潜意识,就通过梦见舅舅和你说他要走了表现出来。这个梦说明了两方面,一方面是你非常关心舅舅的病情,希望有人告诉你发生了什么;另一方面,你认为舅舅肯定是病情严重了,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所以爸妈才要瞒着你。”
  求助的女生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有道理,还真是这样,原来如此。”
  我继续向她解释道:“我们在上《心理学的世界》这一课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了心理暗示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了吧?因为妈妈常常说鬼故事,加上恐怖片的刺激,让你害怕有鬼。这种心理暗示下,受到与鬼有关的刺激越多,越频繁,就越容易相信自己看见了鬼。长时间积累下,就对有鬼变得深信不疑了。所以,不相信鬼怪的人从不觉得自己身边有不正常的东西,但是一旦听多了,开始将信将疑,就会形成心理暗示,开始觉得身边真的存在鬼。其实‘鬼’正是源于人类的想象。”
  (二)撕标签:怕鬼不是胆小
  听了这些分析,女孩点点头:“是的,我虽然觉得没有鬼,但是有时候还是会有点怀疑,因为我妈妈常常和我说一些鬼故事。而且每次我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容易闪现恐怖片里的场景,就很害怕,这时候就特别容易产生有不正常东西的错觉。老师,是不是因为我特别胆小,才会明知道没什么,还是害怕?每次我不敢看恐怖片,我妈都嘲笑我是胆小鬼。”
  “我们看恐怖片会产生‘害怕’的感受,这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映。有些成年人喜欢看恐怖片,恰恰是因为恐怖片会带给他们恐惧的情绪体验。因为害怕这种情绪会让人的大脑皮层受到刺激,产生肾上腺激素,这种感受和兴奋时的感受有着类似的身体反应,会让人在看的时候非常紧张,但是紧张后却能更好地体会到放松。因此有些人喜欢通过看恐怖片获得这种兴奋与放松交替的感受,从而觉得舒服。但也有很多成人是不敢看恐怖片的,这与每个人的感受性有关,并没有谁好谁坏的区别。由于儿童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全,恐怖片中强烈的刺激会影响儿童脑神经的发育。并且,因为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低,不能像成人一样有效地分辨恐怖片中的场景和现实的区别,这些都使得恐怖片很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恐惧、焦虑、强迫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甚至对成年后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所以,看恐怖片产生了恐惧,正是我们的情绪在告诉我们这个有危险。这种情绪不仅不是胆小的证明,反而是我们的自我保护。”
  “原来如此。下次我妈再说我是胆小鬼我就按照老师说的去反驳她。我才不是胆小,是我现在不适合看恐怖片。我才不需要通过看恐怖片证明我胆子大呢。”   “是的,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你的看法。恐惧来源于未知,恐怖片也是一样的道理。小时候的我们,对太多东西是不了解的,因此,我们很容易被恐怖片的场景吓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会具备更多识别神魔鬼怪的能力,就能够认识到这些恐怖的东西,其实是人们自己塑造出来的。这时候我们能够识别那些恐怖的东西,因此看过就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引发强烈的心理暗示了。这也是爸妈看恐怖片不会被吓到的原因,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知道这些都是假的。可是我们对‘它’一无所知,就会以为‘它’很强大。所以,为了打败对未知的恐惧,我们要去了解‘它’,而不是任由‘它’变得越来越神秘,成为我们的心理阴影。我建议你去看看恐怖片的幕后花絮,了解一下那些可怕的东西都是怎么拍摄出来的,比如说,阴森的环境,就是木板和布条搭建出来的,你一定会觉得豁然开朗。等你认识到恐怖片的本质是拍摄出来的效果,尤其是配音,是特意烘托吓人的氛围的,就会知道它们没那么可怕了。”
  “谢谢老师,我回去就找幕后花絮来看。”
  四、有关情绪辅导和自我认知的探讨
  通过这次的心理辅导,来访者已经基本上接纳了自己的恐惧情绪,并不再纠结于自己的“胆小”,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这个女生的问题在小学生中绝不是个别情况。她是勇敢的,有勇气来到咨询室面对自己的问题。但更多的孩子甚至对自己的想法都懵懵懂懂。她的咨询案例让我对小学生情绪辅导这一主题有了新的认识。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情绪辅导是一个重点部分。通过情绪辅导,让学生学会识别情绪、明白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懂得处理情绪的第一步是接纳情绪、发现每种情绪(包括伤心、害怕等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学会调节情绪等问题。
  该案例揭示出常规心理辅导中常常会忽略的部分。小学生处于大脑皮层高速发展的时期,又是兴趣广泛,对什么都好奇的时候,因此需要重视对“害怕”这一情绪的团体辅导。通过辅导,让学生能够理解“害怕”的积极意义,明白“害怕”是在阻止我们随意冒险,抑制我们伤害自己的冲动。同时,学会识别和接纳“害怕”这一情绪,理智对待,防止冲动行事。并且,理解害怕来源于未知,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和新世界的勇气。这一点在小学生心理辅导中不容忽视。
  案例里还突出显示了小学生的情绪问题和自我认知常常是相联系的。很多类别的情绪问题,常常伴随自我认识问题。生活中,害怕常常被认为是胆小,生气常常被简单等同于性格不好,伤心表现出来会被嘲笑不够坚强等。负面标签被贴在身上,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对负面情绪的不接纳,因此也难以正確调节负面情绪。撕标签是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撕掉那些父母、老师、同伴给予的负面标签,需要对情绪的正确认识,也需要对自己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接纳,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认可。这些伴随着情绪问题出现的自我认知问题,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任务。
  例如,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学会识别情绪为主,明白情绪会发生变化,知道每种情绪都有用、每种情绪过度也有负面影响即可。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就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情绪的不同作用,引出对负面情绪的正确评价。这个过程中,结合全面认识自己、学会扬长避短、接受不完美,等等,将主题做细、做实,一次只讲一个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情绪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调节情绪的办法。
  这些都需要心理教师长期关注,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团体辅导课程,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引路。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师范附属小学,淮南,2320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性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整个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性爱、婚恋是成年人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而言,“性”是神秘的,是一种美好的憧憬。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不仅面临着自身由于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变化带来的困惑,而且急剧的社会变迁使他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如何使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一人生的关键阶段,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关键词﹞叙事疗法;力量;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但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而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就能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从而找回个体生命发展的力量。  一、叙事疗法理念与方法概述  叙事疗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由澳大利亚心理治疗师麦
特朗普急眼了!4月5日,这个美国总统表示,已指示贸易代表办公室考虑对从中国进口的额外1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是否合适。此言一出,美国市场最先受到惊吓,道琼斯和纳斯达克股指期指均应声跳水。  如果说之前500亿美元加税清单,还打着所谓保护知识产权、减少贸易逆差等借口,此次1000亿美元的加税要求,则干脆“啥也不说了”,完全以威胁、恫吓中国为目的,想以更粗的贸易大棒,逼迫中国作出让步,争取美国利益最
〔摘要〕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各种人际互动和某些群体因素,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进行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能有效促进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构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新入学的学生,能否顺利融入并建立起良好的团体关系,对其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课堂中的团体动力来促进新生对新团体的适应,帮助他们与新团体中的其他成员顺利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是可行并且是具有显著成效的。本文通过一节以新生适应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
漫步于春天的江南,心便变得轻盈了。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沥的春雨敲开那厚厚的冰层时,悄然醒来。这雨,宛如一千多年前唐朝女子拨弄的琴弦,有淙淙的音还有颤颤的形,春色在斜斜的细雨中可以窥视到。  春雨连绵于夜间,在窗前轻叩,带着江南特有的散漫与宁静,闲适中带点寂寞。那稀疏的滴答声,犹如天籁,湿了山的身,软了湖的眼,点点滴滴的雨唤醒春天,于是寂寥的大地便绚丽明亮起来,开始了春的演绎。  立在桥头的石栏上,侧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
按照大众化佛教的观念,离开我们的朱维铮先生,现在也许已喝过“孟婆茶”、跨越“忘川”,全然退除了对自己七十六年生涯的记忆。但是昨天晚上,在为准备今日追思会上的发言而重新翻阅朱先生送给我的近十种著述时,我强烈地感受到,这位已经自我忘却的勤奋的思想者,却很难被别人忘记。他还会不断地活下去,活在他留下来的那些文字中间。  为什么他的文字会葆有如此撞击人心的生命力呢?我以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总在指
摘要:小英是一名小學五年级女生,父母很早便已离婚,她的监护权归爸爸。爸爸在小英两岁时将她交由朋友(养母)抚养,养母家经济条件良好,小英就读于当地贵族学校,母女感情深厚。爸爸入狱后,妈妈开始抚养她,新的生活环境和经常遭遇妈妈暴力,使小英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老师发现情况后,尽力通过多方协调合作,改善她的现实处境。对小英进行心理疏导,使她尽快适应新生活,理性看待妈妈的暴力行为,不要事事怪自己。
摘 要:心理素质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心理健康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民工子女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了解民工子女的心理动态,进行有效的疏导教育,帮助他们调控自我,完善自我,掌握解决困惑的方法,使他们成为拥有良好心态的人,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平等;关爱;疏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
德约完美回归如果说2017赛季属于费纳,那2018赛季注定属于德约科维奇。虽然年终总决赛没能在第七次闯入决赛后捧杯,但丝毫不会掩盖德约在这一年的风光。想想年初澳网受困于肘伤,想想法网之前迷离的眼神,再看看如今,第N次捧起年终世界第一而笑傲世界的德约这半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让沉沦近两年的德约打破心魔,摆脱泥潭,回到巅峰?除了恩师瓦伊达无条件回归之外,德约唤醒了内心沉睡的那头猛兽,以王者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