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e、Yb掺杂对LiNi0.5Mn1.504高电压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来源 :无机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低温燃烧法制备出不同稀土元素掺杂的高电压镍锰酸锂(LiNi0.5Mn1.5O4)正极材料,探究了不同掺杂比例(物质的量分数0.5%、1%、2%)和不同掺杂稀土元素(La、Ce、Yb)对样品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电子顺磁共振和恒电流间歇滴定等技术探究了其影响机理.从X射线衍射图可以看出,稀土掺杂可以抑制LixNi1-xO杂质相的产生;电感耦合等离子谱结果表明,掺杂进入的稀土元素与设计比例基本相符;从拉曼光谱图可以看出,稀土元素可以使样品的有序相增多,其中Ce掺杂样品的有序相最多;结合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氧空位测试,发现Ce掺杂诱导了样品中有序相比例增加,从而使样品的稳定性提高;经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测试发现,Ce掺杂镍锰酸锂样品的扩散系数比未掺杂样品高了约15倍;在不同掺杂比例上,1%掺杂量时样品性能最佳.在3种最佳掺杂量的稀土元素样品中,Ce掺杂的样品性能最优,首次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133.3 mAh·g-1,比未掺杂样品放电比容量高且首次效率提高了18%,在1C下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102%,比未掺杂样品提高了8%.
其他文献
以4-甲酰基三苯胺和1,10-菲咯啉-5,6-二酮为原料,经过缩合、甲基化等反应合成了配体Ⅳ-甲基-2-(4-二苯胺基苯基)咪唑并[4,5-f][1,10]-菲咯啉(TPAPhen),再与Fe2+配位得到配合物[Fe(TPAPhen)3](BF4)2,最后经过电化学聚合在ITO玻璃表面制备了新型电致变色材料poly-Fe(TPAPhen)3.在外加电压作用下,poly-Fe(TPAPhen)3聚合物薄膜表现出多种颜色变化和良好的电致变色性能,尤其是在721 nm处的光学对比度高达86%,着色效率高达971
For the iteration of spherical average (A1)N and the Laplace operator Δ,we consider the boundedness of the operator Δ(A1)N on the α-modulation spaces Ms,αp,q.The authors obtain some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ensure the boundedness on the α-mo
以四丁基氢氧化铵作为相转移剂,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利用相转移法在二氯甲烷中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比例的Pdx Mo/C(Pd/Mo的原子比x=1、2、3、4、5)催化剂.透射电镜(TEM)图像显示,PdxMo/C是呈2~4 nm的圆形颗粒,尺寸均匀、分散性良好.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加入第二组元Mo后,Pd的品格发生扩张,调节了Pd的几何结构.此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相对于Pd/C,Pd4Mo/C的Pd3d5/2结合能负移了0.50 eV,说明电负性较大的Pd从Mo吸电子,电子结构发生
采用闭环态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不同的2个二芳基乙烯:1,2-双(2\'-甲基-5\'-(4\"-苯腈)-3\'-噻吩)全氟环戊烯(L1)和顺-1,2-二氰基-1,2-双(2\',4\',5\'-三甲基-3\'-噻吩)乙烯(L2)为配体,以Ag(Ⅰ)为金属离子、具有强配位能力的CF3COO-为阴离子,合成了一个新的双组分光致变色Ag(Ⅰ)配合物1.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以直接混合的双配体体系(L1+L2)为对照,用UV-Vis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1在四氢
采用D-氨基葡萄糖作为Co分散剂和碳源,硫脲作为氮源和硫源,以NaCl为模板制备负载硫化钴纳米颗粒的N、S共掺杂三维石墨烯氧还原电催化剂(CoS/N/S/rGO).CoS/N/S/rGO具有良好的氧还原反应(ORR)活性,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为960和815 mV,性能与商业Pt/C相当.此外,CoS/N/S/rGO表现出明显的4电子转移特性和超低的过氧化氢产率.与基于Pt/C的锌-空气电池相比,基于CoS/N/S/rGO的锌-空气电池在6 mol· L-1 KOH和0.2 mol· L-1 Zn(CH
从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特点、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策略及研究难点等方面论述了中药(复方)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并把多组分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代谢组学研究结合起来,从辨证论治、整体原则、由外及内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治疗机制,为新药研发与中药配伍机制研究提供方法,为解决复杂中药(复方)研究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提供思路和借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分子机制,为阐释喜炎平注射液治疗COVID-19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SEA数据库查找并筛选喜炎平注射液化学活性成分靶点;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筛选COVID-19相关疾病靶点;利用Venny绘图网站获取疾病和药物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
合成了2个相似的多吡啶类双核镍配合物[Ni2(L)2Cl2](ClO4)2·3H2O (1)和[Ni2(L)2Cl2](PF6)2 (2)(L=N,N-bis(pyridin-2-ylmethyl)-4-(4-((pyridin-2-ylmethyl) amino)benzyl)aniline),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测定并解析,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另外,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检验了2个配合物对HeLa细胞、BGC-823细胞、NCI-H460细胞以及HepG-2细胞的体外毒
目的探究黄连素(berberine)、葛根素(puerarin)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结合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二甲双胍组、黄连素组、葛根素组、黄连素+葛根素组。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以相应的药物灌胃,共8周。给药期间监测大鼠的一般情况,8周后取血检测大鼠的空腹血糖(FBG)、糖耐量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
以切花百合(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卡瓦纳\'cDNA为模板,克隆了过氧化氢酶(Lb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LbGPX)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2个基因分别包含1479 bp和519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92个和172个氨基酸.进化分析结果表明,LbCAT蛋白与岷江百合CAT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9.19%),且亲缘关系最近;LbGPX蛋白与油棕GPX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78.61%),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