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及思考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八次课程改革设置的小学德育课程在课程性质的定位、教与学观念的转变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教师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但是,笔者在基层学校调研中也发现,本课程在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且谈谈个人粗浅的思考和认识。
  
  一、课堂教学应紧扣学生丰富的生活,实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课程认识较为模糊。表现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生活的丰富性,不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设计和安排课堂活动,缺少针对性,照本宣科,缺乏对课程的预设和再创造。其结果是,课程脱离了儿童真实的生活,使儿童的学习失去了意义,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
  新课程观首先倡导的是生活性,“新的德育课程把道德看作是生活形态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中以生活实践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教学的内容应该回归生活,回归儿童生活,回归儿童现实生活,回归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儿童现实生活,以解决儿童现实生活中的困惑、难点和冲突的“生活事件”为主。
  请看《保护我的身体》(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里来了三位小伙伴,大家认识它们吗?(出示牙、胃、肠)
  师:这几个小伙伴在你们身体里过得还好吗?
  生:我有几颗牙坏掉了。(挺伤心的)
  生:我有几颗牙掉了,到现在还没长出来。
  生:我的牙很健康。(感到骄傲)
  生:我有时候肚子痛,不知道是不是胃痛。
  师:你能指给老师看看吗?(生指痛处)
  师:是胃,你以后可要注意保护呀!(生点点头)
  
其他文献
中国自古讲究教化,但是,教化的效果似乎一直不理想,现在,可能是教化效果最差的时期之一。我们辛辛苦苦地栽种、施肥、浇水,却得不到丰硕的果实,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为年轻老师提供经验借鉴的观摩课,在“学校名声”这个集体利益的要挟下变成了演戏,事先要精心排练。比如,老师说:“上大课那天,每人都要把手举得高高的!没有把握回答问题的同学,举手时把大拇指扣在掌心。”孩子,当然只好听老师的话而演戏,慢慢他们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