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怀独诣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yu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清末,成名于民国,经历了新中国艺术的风波,吴镜汀是一位能够串起北京近代艺术史的艺术家;与胞弟吴光宇立志从艺,执教于国立艺专,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金城,教授画业于启功,建国后任职于北京画院,这位谦逊、寡言的艺术家隐藏于历史跌宕之后。日前“灵怀独诣——吴镜汀书画艺术精品展”于北京画院美术馆落幕。今天,我们再次回首吴镜汀,会发现从他的艺术中可以读出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脉络。
  浸染西方造型艺术
  吴镜汀1904年生于北京,字镜汀,别名熙曾。祖籍浙江山阴,祖上于清乾隆年间来京,经营天汇药栈,吴氏家族中的长子吴寿曾先生继承了家业,是北京地区的一位名医。吴镜汀在家中排名第三,与胞弟名吴光宇(又名显曾)在北京画界皆有声名,前者善画山水,后者工于人物,这在20世纪画史中十分难得。
  吴镜汀早期所受传统绘画教育与北大画法研究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研究会由北大校长蔡元培与1918年2月发起建立,当时虽成立仓促,但组织者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当月通过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简章草案》,贯彻了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研究会中的老师有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徐悲鸿、李毅士等人,1920年以后胡佩衡等人也加入了教师队伍。这是民国初期成立较早、较规范的一个美术社团,在传承国画、普及美育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18年,15岁的吴镜汀便有机会和至交画友秦仲文进入北大画法研究会学习。正是在这样一个国画团体中,吴镜汀完成了他最初的艺术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北大画法研究会不仅仅专注于中国画,同时教授西画,比利时教师盖大士就任教于该研究会。虽然吴镜汀只是学习国画,但是在他的速写作品《白龙桥》、《黄山清凉台》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对明暗处理,对造型的把握,这也为吴镜汀后来以素描、速写的方法创作画稿打下了基础。
  集南北大成
  吴镜汀早年的创作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我们也很难从作品中了解其全部的创作面貌,他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与陈师曾的结识,这也促成了后来吴镜汀后来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中国画学研究会的精神是“精研古法,博采新知”,这一时期吴镜汀开始通过临摹研习中国传统绘画,他拜于金城门下,主要学习四王,尤其注重对王石谷的作品的临摹。他曾经在金城的指导下临习王石谷的《溪山无尽》和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
  1937年,《湖社月刊》刊登了吴镜汀的为金北楼所作的山水一张,这是目前所知创作时期较早的吴镜汀作品。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被刊载的这张作品比较模糊,但依旧可以看出吴镜汀早期的山水在多次皴擦积染下,山石树木呈现繁密之貌,颇得王石谷之精神。画面采用近、中、远三景构图法:近景以解索皴表现山间草木丰茂,松柏长青,一位文人执杖行于桥上,似要寻幽探胜或者探访隐士;中景山峦起伏,其右侧隐约可见一座楼阁,山峦之中溪流缓行、云烟缭绕,画面静中有动;远处山顶取法高远,略施点苔技法。整件作品虽然过于强调山水画的程式感,略显僵硬,但是整件作品在当时画坛不失为佳作。难怪艺术家贾羲民评价吴镜汀的作品:“(吴镜汀的)此画与石谷无甚异处,如说有异处,即是去掉了石谷晚年战掣笔道的习气。”
  吴镜汀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深受赏识,画家秦仲文在《观吴镜汀画展后书》中坦诚地写道:“金北楼会长和陈师曾褚前辈画家对他相当器重。”1922年5月,当金城、陈师曾携带京沪画家约400余幅作品到日本举办展览的时候,其中就有吴镜汀的作品,那年他只有19岁,可谓少年得志。在中国画学研究会中,吴镜汀主要负责教授山水画,他也是一位循循善诱、诚恳待人的老师。启功在《浮光掠影看平生》中回忆了吴镜汀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绘画的细节,其中谈及他将自己的一些用笔用墨的小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生,启功感慨道:“虽然这些属技法上的小节,但就是这类‘小节’,你去问问手工艺人以及江湖画手,他肯轻易相告吗?”
  1940年代前后,吴镜汀与徐燕孙、胡佩衡、溥毅斋、周元亮、王雪涛、汪慎生等人来往密切,这些艺术家或是画人物中的高手:如徐燕孙,或是北派花鸟的翘楚:如王雪涛、汪慎生,或是山水画的名家:如胡佩衡。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见证了这些文人墨客的友谊,例如创作于1941年的手卷《可园修禊》是吴镜汀与徐燕孙、吴光宇、胡佩衡、溥毅斋合作,作品以古典的手法描绘了时人雅集的场景。图中人物分为3组,位于画面中央的是朋友相聚相互拜谒的情景,书童在一旁嬉闹,左右两路分别有友人赶来。不同于《西园雅集》,该作品描绘的是野外池边的雅集场面,这一点非常有趣,因为题跋中的“可园”是清末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出外任官回京后修建的宅第花园,属私家园林,然而画家以野外的场景入画,可能是感到野外湖汀景色更加符合文人精神,另外,这件作品中的人物更加生动、自然。作品以南方的笔法勾写山石,颇有江南董源笔墨调润的感觉。结合刊发在《湖社月刊》中的作品,可以看出吴镜汀是一位集大成者,他既可以画北方山水的高远俊拔,也可以描绘南方的缓坡平岸。从题跋所示徐燕孙画文人,吴光宇画孩童,胡佩衡负责左侧的山水,溥毅斋画丛林,吴镜汀负责整合整幅画面,5位艺术家的合作同台献艺,成就了一幅佳作。
  这一时期,吴镜汀的画路不再局限于四王的清代山水,他将视野更为开阔,现存完成于1943年的成扇上,吴镜汀自题“仿明人笔意”,另一幅《临朱锐<赤壁夜游>》其实是临金代画家武元直的作品,通过与原作对比可以看出吴的临摹不仅形似,就连神韵都十分古朴。
  写生之境
  建国后,改造中国画的呼声愈演愈烈,吴镜汀虽然深居画室,也不能完全与这种氛围隔绝,主流思想的倡导影响着这一代的中国画家。1955年12月21日,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写生习作展览,昭示着官方对写生的肯定,吴镜汀、吴作人、秦仲文等都参加了该展览。再加上建国后各地治安渐好,出游成为可能,在美协和画院组织的写生考察中吴镜汀开阔了眼界,旅途之中他就用速写打稿,回去后依画稿完成作品。这些因素客观上都促使吴镜汀在创作上从师古人向师造化转变,并将速写技巧运用到创作中去。
  1954年,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和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组织了去黄山和富春山的写生,画家惠孝同、董寿平、周元亮等参加了此次写生。吴镜汀的许多黄山题材作品都是完成于这一时段,例如《黄山清凉台》,作品中是对于黄山松树的描写尤为传神,表现了黄山松树松枝遒劲、攀岩石而生的景象。虽然最终的作品是完成于1962年,由于吴镜汀一生只去过一次黄山,所以该作的写生稿应该是画于此次旅行期间。可叹的是,写生稿与作品完成相距8年,他仍然保留着当时对黄山的鲜活的印象,作品中的苍润、葱郁之感跃然纸上。类似的作品还有《黄山慈光阁》、《黄山白龙桥》等。
  建国后,吴镜汀的生活也逐渐好起来,北京的风景名胜也常常如花,其中北海、颐和园是他的最爱。1960年前后吴镜汀至少画了3次颐和园,皆取景佛香阁,分为《颐和园之春》、《颐和园之夏》以及《颐和园之冬》,吴镜汀似乎想将颐和园四季景色都入画中,或许也曾有过《颐和园之秋》,但是至今未见秋景之作。
  20世纪的艺术家的艺术往往带有很强的转型的色彩,例如吴镜汀既是摹古的高手,对于写生的技巧也非常熟悉,其艺术历程凸显时代烙印。
其他文献
压电驱动器因其驱动位移分辨率微小,非常适合于精密驱动领域的应用。然而,大多数压电驱动器是由压电陶瓷材料制成的,具有迟滞非线性的天然缺陷。为了补偿压电陶瓷驱动器的这种迟
基于Hill的矩方法,建立了一个新的描述可压缩流动中气液相变问题的物理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成核、液滴增长两个凝结过程及液滴蒸发、去核化两个蒸发过程。通过将此模型应用
会议
根据开放性实验室的功能要求,探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验室硬、软件建设,介绍了郑州大学力学实验中心的开放开放式实验室网络化平台建设特征。构建透明服务体系,保证实验室与学
会议
在对欧美名校工科专业《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比照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基础力学教学基本要求,对国内的材料力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
会议
本文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体会。这五个方面包括:教材的选取与双语教学班规模的确定;学生学习双语课程自信心的培养;英语讲授和汉语讲授的合理安排;幻灯片和板书的
教育是国之大计,国之根本.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应用型法律人才是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文章基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观念要素、创新要素、资源要素
本文扼要叙述了河海大学《弹性力学及有限单元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该门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探讨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归纳了河海大学
利用压电材料机械能与电能之间可相互转换的特性,将压电材料与常规材料相结合,可吸收周边环境中无用的机械能,将其转变为可利用的电能。本文基于这一思路,针对悬臂梁结构的能量采
会议
在大连供电公司,有一个令人敬佩的80后青年职工。他对待工作倾心投入,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最近荣获大连五一特等奖章。他叫周颖,人们称赞他是爱
互联网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它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变革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形态——快餐文化.快餐文化作为互联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