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三柱损伤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dianzhu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传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AP)、前后路联合固定(CAP)在下颈椎三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方法

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其完整状态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制成三柱损伤模型,模拟钛网植骨后依次行ATPS、AP、CAP固定,测量3种内固定技术下的ROM,将结果标准化并进行比较。

结果

AP组前屈(119.68%±8.34%)、后伸(119.63%±6.74%)、左侧弯(115.20%±7.91%)、右侧弯(117.47%±7.81%)、左旋转(120.67%±5.99%)、右旋转(112.35%±8.42%)ROM标准化数值明显大于完整状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PS组和CAP组各方向ROM标准化数值明显小于完整状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PS组的前屈ROM标准化数值87.48%±5.31%大于CAP组的69.60%±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PS组后伸(65.53%±4.36%)、左侧弯(82.13%±2.85%)、右侧弯(81.78%±3.42%)、左旋转(83.20%±2.30%)、右旋转(83.03%±1.30%)的ROM标准化数值与CAP组((67.17%±3.10%、82.30%±4.69%、81.27%±2.79%、82.95%±2.40%、83.60%±6.5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ATPS的初始稳定性优于AP,和CAP相近,可以为下颈椎三柱损伤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通过胫骨远端前外侧截骨行距骨外侧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6月通过胫骨远端前外侧截骨入路采用同侧股骨外侧髁髌股关节面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的10例距骨外侧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25~54岁,平均35.8岁;Hepple分型:Ⅴ型7例,Ⅳ型3例;病灶面积为110~247 mm2,平均178.6 mm2;病灶深度为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技术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2例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5例;年龄23~53岁,平均38.7岁;双侧跟骨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虚拟复位、数字化手术设计,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跟骨骨折实体模型,制作钉道
目的探讨腓骨截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6例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5~59岁,平均36.7岁。均采用切开复位腓骨截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0~36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未见骨不连、内
目的分析伸直型枢椎泪滴样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3例枢椎泪滴样骨折患者资料。颅底侧位X线片测量泪滴样骨折块矢状位高度、宽度、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程度,颈椎MRI评估前纵韧带的连续性、C2/3椎间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情况,以及椎间稳定程度。采用颈托或Halo-vest外固定治疗7例,前路复位C2/3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6例。结果两种方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术中分型对内固定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16例Weber B、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0例,女56例;年龄18~78岁,平均45.6岁;术中在腓骨骨折复位固定后,通过腓骨牵拉试验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判断下胫腓联合的损伤程度和稳定性,并将下胫腓联合损伤分为3型:下胫腓联合部位间隙< 4 mm诊断为Ⅰ型,下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不同类型的外踝移位对胫距关节接触的影响。方法采用1例正常志愿者踝关节CT断层扫描数据对踝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分别建立出包含关节软骨和周围韧带的踝关节数值模型,设定踝关节中立位状态下受到的轴向压缩生理载荷和边界条件,分别模拟踝关节骨折后腓骨外移、短缩、内旋和外旋状态,对比不同外踝移位模型组的胫距关节接触应力峰值和分布情况。结果4种不同的腓骨移位状态下产生的胫距关节面的接触应力峰值和
目的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上颈椎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上颈椎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患者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定为B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析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年间共诊治成人上颈椎损伤201例
目的探讨采用围关节线钢板治疗累及前内侧皮质骨的伸直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例累及前内侧皮质骨的伸直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19~65岁,平均42.3岁;单纯内侧柱骨折2例,内侧柱+外侧柱骨折4例,内侧柱+后侧柱骨折3例,三柱骨折2例。术中均采用自行裁剪制成的围关节线钢板固定前内侧皮质骨骨折。术中依据骨质缺损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Colles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国东部地区35所医院和西部地区28所医院诊治的Colles骨折患者资料,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所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等数据。结果共收集Colles骨折9 255例,男女比为0.82∶1。年龄1~110岁,中位年龄5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