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髋部手术患者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来源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髋部手术患者肠道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影响。

方法

41例全髋或半髋手术患者随机分配进入腰硬联合麻醉组(L组,n=18)和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组(Q组,n=23),留取术前(T0,基础值)、手术开始后1 h (T1)、2 h (T2)和手术结束后2 h (T3)、6 h (T4)、18 h (T5)血样(颈内静脉穿刺并采血),分别检测肠道黏膜损伤特异性指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 )、D-乳酸以及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 (IL-6)。统计术后相关并发症及预后。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IL-6呈持续升高的趋势,在T4~T5时达到峰值[(109.44±99.11)pg/ml],T2~T5时较T0时[(5.85±5.72)pg/ml]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5例完成完整的I-FABP数据采集和检测,发现术前、术中均有I-FABP浓度异常波动,其中19例T0时I-FABP≥1.0 ng/L,24例T1~T5时出现血浆I-FABP浓度明显升高(超过基础值浓度1倍);Q组T5时血浆I-FABP浓度[(2.906±2.813)ng/L]较T0时[(1.432±1.114) n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P<0.05),Q组T5时血浆I-FABP浓度[(2.906±2.813 )ng/L]较L组[ (0.927±0.873)n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5,P<0.01)。6例术中D-乳酸异常升高(超过基础值1倍),其中4例伴有I-FABP浓度剧烈改变(>5.0 ng/L,最高10.0 ng/L )。

结论

在老年髋部手术中存在肠道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客观依据,部分患者术前就存在肠道黏膜通透性改变;两种麻醉方式对于老年髋部手术术中炎性反应的影响无明显差别。与腰硬联合麻醉比较,全身麻醉下行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血浆I-FABP浓度持续升高,发生肠道黏膜通透性改变的风险增加。

其他文献
免疫细胞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免疫微环境,在肿瘤治疗耐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免疫微环境能够通过启动抗凋亡通路、介导免疫耐受、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及形成肿瘤干细胞等途径促进肿瘤产生治疗耐受,降低肿瘤治疗疗效。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
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超声内镜、CT、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等影像学检查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检查方法,必要时多种方法有效联合,可提高结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微小RNA(miRNA)的异常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参与调控卵巢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以及抗癌药物耐药性形成等过程。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miRNA有望成为卵巢癌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的新靶点,为卵巢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分析微波消融前后NSCL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浓度的变化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30例晚期NSCLC患者为试验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健康体检者、晚期NSCLC患者微波消融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1个月血清VEGF、Ar
期刊
目的观察含有雷替曲塞的方案二线及多线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2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含有雷替曲塞的方案化疗。评价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和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的ORR为16.67%,DCR为80.96%,mPFS为4.90个月(95%CI为2.99~6.81个月)。大部分患者不良反应为Ⅰ~Ⅱ度,包括白细胞减少(30
目的分析≤1 cm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病灶的CT影像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1 cm肺pGGN浸润性腺癌与浸润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邯郸市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3例≤1 cm肺pGGN患者,手术后确认103例pGGN病灶中浸润前病变67例(浸润前组),包括不典型腺瘤样增生28例、原位腺癌39例;浸润性病变36例(浸润组)包括微浸润腺癌21例、
目的探讨OTU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分别检测78例乳腺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中OTUB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该蛋白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OTUB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6.7%(52/78)]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3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51,P=0.001)。OTUB1表达
期刊
目前,应用免疫疗法对淋巴瘤进行治疗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被认为是具有突破性的治疗手段,这几种手段均有其各自独特的作用机制,而且更先进的治疗手段很可能在此基础上得以开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