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语专业教育的人文性和科学性

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ghui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非常赞成强调外语专业的人文性,但我们忽略了外语教育的另外一个方面,即科学性。在这里,我想谈谈外语专业教育的人文性和科学性。语言首先是工具,但是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应该拥有其本体的地位。人文性是人+文。
其他文献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评定的2018最受学界欢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不久前公布,本刊获评“2018最受学界欢迎的20种学术期刊(人文学科)”,是唯一入选的外国语言文字I类期刊。此评选以CSSCI(2018)数据库为基础,从被引频度和施引广度的视角,对我国人文社会科I学类期刊使用状况进行分学科统计和结构性测度,评选出2018最受学界欢迎的70种学术期刊,其中综合类10种、人文学科类20种、社会科学类20种、外文类20种。
词汇是人类对外界认识的产物,范畴化是词汇语义形成及运用的出发点。人类对外界事物认知上的普遍性,决定了词汇范畴化的跨语言普遍特征。动词所指代的事物受感知的约束较少,因此与名词相比,其范畴化更具有跨语言的特性特征。本文采用多变量数据分析,探讨汉日“切割”类动词范畴化的共性和特性特征。研究发现:“切割工具”“力的方向”的范畴化基准是两种语言的共性特征。汉语以“刀具种类”“刀具的刀片数”,日语以“物体空间特征”“分离轨迹”为划分基准,这是两种语言范畴化的特性特征。结果表明:汉日两种语言的“切割”类事件范畴化既有共
1.引言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认知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与理论。Truscott & Sharwood Smith(2004)以Jackendoff(2002)的“平行构架”(The Parallel Architecture)为基础,提出“通过加工习得理论”(Acquisition by Processing Theory,APT),认为语言模块的发展是加工活动的自然结果,并共同尝试开发了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语言习得和语言加工。
1.引言 加标(labeling)理论(Chomsky 2013,2015)和加标算法(Labeling Algorithm,LA)是当前最简方案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核心机制。强势最简论(SMT)聚焦于标签在有效计算原则下的确定机制。
2012年被称为慕课(MOOC)元年,自此慕课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慕课革命重塑教学,它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收益面,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全面的变革。全球慕课的发展到2018年增长非常迅猛,目前全球有7800万在线注册的学生,有800所大学共计开设9400门慕课课程。
这里探讨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研究创新的原则、内容和标准问题。首先,创新原则有两方面,一是要正确处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有精辟论述。这里涉及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
《中国外语》2018年第2期将刊出我的一篇文章,题为“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之我见”。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个需要引起我们关切的问题:在我国外语界,“外语教学”与“外语教育”这两个重要概念常常混为一谈,其使用存在随意『生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本学科发展的不成熟。
我提出的“续论”非常简明,基本观点就是:语言是通过“续”学会的,语言习得的高效率是通过“续”实现的。续论的理论意义在哪里?目前语言习得观有两大派:一派是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天赋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