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与降钙素原在预测血液肿瘤患儿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f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与降钙素原(PCT)预测血液肿瘤患儿感染原及严重程度的价值。

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11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感染患儿1 543例共3 912例次的病例资料。根据感染情况分为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组(380例共608例次)、血培养阴性的脓毒症组(539例共1 484例次)、普通非脓毒症感染组(549例共1 709例次)、病毒感染组(18例共21例次)和真菌感染组(57例共90例次)。根据是否伴随休克分为休克组(171例共187例次)和非休克组(1 372例共3 725例次)。同时纳入同期无感染发热的血液肿瘤患儿89例共112例次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儿在发热高峰时的PCT和细胞因子值,研究PCT、细胞因子与感染严重程度的关系。两组间连续性变量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及以上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预测病情准确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

结果

(1)依据感染分组,白细胞介素(IL)6(H=210.002,P<0.01)、IL-10(H=223.045,P<0.01)和PCT(H=76.799,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95%CI 0.64~0.69)、0.69(95%CI 0.66~0.71)和0.59(95%CI 0.56~0.61)。(2)依据休克分组,IL-6(Z=11.460,P<0.01)、IL-10(Z=14.242,P<0.01)和PCT(Z=10.813,P<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分别为0.75(95%CI 0.70~0.79)、0.81(95%CI 0.77~0.84)和0.73(95%CI 0.69~0.77)。(3)革兰阴性菌(GNB)感染(60例次)比革兰阳性菌(GPB)(22例次)感染更易导致脓毒性休克(χ2=29.665,P<0.01),IL-6、IL-10、PCT预测GNB感染的AUC分别为0.75(95%CI 0.72~0.78)、0.82(95%CI 0.79~0.85)和0.67(95%CI 0.63~0.70)。(4)IL-6、IL-10联合PCT预测脓毒性休克的作用优于单独最佳的IL-10(AUC 0.994比0.810,Z=10.211,P<0.01)。

结论

IL-6、IL-10在预测血液肿瘤患儿GNB感染中明显优于PCT,IL-6、IL-10和PCT联合应用在严重感染中更有预测价值。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本文报道一例成人骶尾部成熟畸胎瘤合并有类癌的罕见案例。成熟畸胎瘤为生殖细胞肿瘤,由一个或多个胚层的成熟细胞组成,成熟畸胎瘤内出现恶性肿瘤少见,称为畸胎瘤合并恶性变,恶变多发生于性腺器官来源的畸胎瘤,性腺外器官来源的畸胎瘤恶变少见。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是真菌致敏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总IgE增高是其主要的临床特点,针对抗IgE的靶向治疗成为新的治疗热点。国外研究显示,奥马珠单抗治疗ABPA可显著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降低全身激素需求,减少急性加重风险。参考国外研究结果,在本例患者的治疗中叠加了奥马珠单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特发性肺纤维化一种慢性进展性的间质性肺病。部分患者病程中可出现急性加重,导致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死亡。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的定义和诊断标准随着研究的进展在不断的更新。其发生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是机体外在因素诱发,也可能与机体自身内环境失衡有关。本文对AE-IPF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可能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以及防治原则等进行综述。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改良NHL-BFM-90方案对儿童和青少年伯基特淋巴瘤(BL)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确诊的67例接受改良NHL-BFM-90方案±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初治儿童和青少年B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疗效。结果64例BL患者(95.52%)获完全缓解(CR),3例(4.48%)获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CR+PR)为100%。中位随访44(3~89)个月,3年和5年总生存(OS)率
初诊时有5%~10%的实体肿瘤伴有血小板减少,在之后的病程迁延及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增多,导致治疗延迟甚至危及生命。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免疫和非免疫等多种因素。及早识别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病理生理,提高临床诊断率,可提高治疗机会,降低死亡率。本文综合阐述近年来实体肿瘤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拓宽临床诊治思路。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外周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及Th1细胞占比变化与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的相关性。方法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肝脏移植科长期随诊的乙肝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快速组在第0、1、2、3个月各接种1剂40 μg乙肝疫苗,第4、5、6个月各接种20 μg;快速加强组在第0、1、2、3个月各接种1剂40 μg乙肝疫苗,第4、5、6个月各接种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春夏季是流行季节,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多发生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口腔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缓解口痛症状。病程一般4~6 d,预后良好。为规范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和
期刊
目的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联合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在活动性肺结核(PT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入组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103例活动性PTB患者(包括48例确诊及55例临床诊断患者)、646例非PTB肺部疾病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及电化学发光法进行全血IGRA及血清CA-125检测。比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