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410A制冷剂在润滑油中的动态析出特性的研究

来源 :化工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r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冷系统中的有效充注量的计算依赖于制冷剂在润滑油中的动态析出特性.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研究制冷剂在润滑油中析出时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并建立预测制冷剂质量分数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实验方面,采用了外压骤降时制冷剂会析出的原理,搭建了动态溶析实验台,通过测量溶液折射率得到了R410A制冷剂在POE68润滑油中析出时质量分数的实时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骤降,制冷剂几乎同步析出,质量分数呈现急速下降、缓慢下降并最后稳定的动态变化趋势;随着压降幅度的增大,制冷剂最大析出速率增大,质量分数每秒最大下降16.4%,制冷剂质量分数稳定的时间变短,最短仅有4 s.建模方面,基于一维质量扩散原理,开发了能够预测制冷剂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析出模型.模型结果表明,质量分数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5%,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5%.
其他文献
管道预保冷是指在管道安装之前,将保冷材料预先发泡包覆在管道上,该技术通过调整保冷施工顺序,提高了LNG管道保冷施工机械化程度,使低温管道具有优良的保冷严密性,并通过对管支架结构形式进行优化设计,节约了工程建造成本.
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具有检测效率高、可免拆除管道包覆层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信号解释难度大、缺陷周向定位困难等局限性.基于以上问题,采用国产MRCS超声导波B扫成像系统进行了对比试管和现场检测验证,结果表明:超声导波B扫成像技术可降低导波信号解释难度、实现缺陷周向定位,可作为长距离超声导波的补充检测.
采用电磁超声快速扫查技术从气体冷却器的外壁检测内壁T型角焊缝的焊接情况,经检测发现该设备存在一处角焊缝缺陷回波信号.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整台设备观察后,发现该缺陷位置处存在热量异常突变现象,实现了高温设备在线的缺陷检测.
对PAM-LiCl水凝胶复合吸附剂进行了吸附特性实验研究,基于D-A方程拟合其特性曲线,建立了该凝胶蜂窝吸附床的三维数学模型,用COMSOL软件完成了吸附床干燥/湿润工况下的动态吸/脱附过程模拟,结合实验完成该数学模型的验证,最终实现吸附床结构的优化.研究表明,蜂窝结构大幅提升了吸附床的吸/脱附性能.吸附速率与蜂窝传质通道的孔隙度呈正相关;总吸水量先增大后减小,当孔隙度为20%时,总吸水量最大.吸附床的吸附量随吸附床厚度的增大而降低.当空气流速低于3.6 m/s时,提高空气流速能显著增强吸附床的吸附性能.
基于液相循环法搭建的气液相平衡实验装置,在263.15~323.15 K温度范围内,实验测量了R32+R1234yf和R1234yf+R1234ze(E)二元混合物以及R32+R1234yf+R1234ze(E)三元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数据,利用PRSV状态方程结合WS混合法则和NRTL活度系数模型进行关联拟合,获得二元混合工质的交互参数,并在其基础上预测了三元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性质.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表明,二元体系R32+R1234yf和R1234yf+R1234ze(E)的压力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
采用实验的方法对不混溶的液液两相流体在不同入口结构下的正弦微通道(直通道正弦、波峰正弦和波中正弦)内液滴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硅油作为离散相,含有0.5%SDS的蒸馏水作为连续相,观测到弹状流、滴状流和射状流.分析了两相流动参数及不同的微通道入口结构对流型和液滴长度的影响.流型受微通道入口结构影响较大,波峰正弦微通道能够生成最大范围的稳定的流型.液滴长度随离散相体积流量和离散相与连续相体积流量之比的增大而增大,随连续相的体积流量和毛细数的增大而降低.微通道入口结构对液滴长度有影响,直通道的正弦微通道内液滴
采用多种包覆方法制备的核壳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于单一材料的性能,其独特的核壳结构可产生出色的协同作用和新特性,现在已经广泛用于催化、吸附、储能与转化、药物传递和光学等领域.在CO/CO2热催化加氢反应过程中,壳层包覆可对核体粒子表面进行修饰,如改变核体的表面电荷、官能团和反应特性等,从而提高核体的稳定性与分散性.核壳催化剂可形成封闭的内部微环境以富集反应物,提高反应速率和催化活性.部分核壳催化剂甚至还能实现接力催化,并提高体系内的能量利用率.主要介绍了核壳纳米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不同类型壳层包覆的核壳催化剂
Bioinspired polarized skylight navigation,which can be used in unfamiliar territories,is an important alternative autonomous navigation technique in the absence of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However,the polarization pattern in night environ
金属多孔网幕具有比表面积大、物理稳定性好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推进剂在轨气液分离及相变传热等领域.泡破压力是衡量其相分离性能的关键参数,可根据多孔介质的有效泡破孔径确定.然而多孔网幕的孔隙结构极其复杂,泡破孔径计算仍未有通用且高效的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三维孔隙结构的多孔网幕泡破压力的通用型解析模型.该模型仅依赖于多孔网幕的几何结构参数,无须实验即可有效预测多孔网幕的泡破压力.模型预测结果与本文实验及文献实验中不同网幕规格、低温及常温工质数据吻合良好,平均误差仅为8%,表明该解析模型具有普适性和准确性,可为
采用固相烧结技术制备了均匀多孔层、复合16芯和复合32芯三种多孔结构,并且建立了池沸腾传热测试系统来研究不同芯数量、粒径与结构高度对多孔结构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测试范围内复合层高1 mm的多孔复合32芯结构传热性能较强,临界热通量(CHF)最高为386 W/cm2,传热系数最高达到9.5 W/(cm2·K).同时利用高速摄影观察气泡行为来研究强化沸腾传热机理.可视化数据表明,相比于光滑表面,在高热通量下多孔复合表面上气泡周期更短,脱离更快,气泡的离开带来了更多的液体补充,进而不断提升传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