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环保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ei413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破坏,困扰着当今世人的六大危机,即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失衡。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必须依赖于调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引起社会关注。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环境教育渗透其内,寓于教学中去呢?本文通过利用生态体验、依托教材内容、结合我国国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环保活动等方面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不可否认,高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因而素质教育的重点也就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但我们还应看到:人类在主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出现人口巨增、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破坏等严重后果。保护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利用生物课教学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已是刻不容缓。
  一、利用"生态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需要情感基础,一个学生不会拿一支笔在自己的脸上乱画,而却可能在一棵树上乱画,这是因为情感基础不一样。"澳大利亚生态环境教育专家邓赛娜认为,要让孩子们与环境建立情感基础,就需要他们走出去体验,在体验中了解感受自然。找到人与自然的情感基础和动力。这正是"生态体验"。而是注重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形成一种"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
  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让他们发现周围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开展全班性的讨论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意识到身边小事就有可能破坏环境,而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保护环境,为学生敲响保护环境的警钟。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容不得随意的践踏、蹂躏。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尊重他人,同时受人尊重,自尊自爱,爱护动物,爱惜树木,不浪费粮食和资源(水、土壤等),不过度消费(特别是食用珍稀动植物和购买珍贵的皮革制品)等。教师不仅要期望学生尊重、爱惜生命,而且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感化学生。特别是生物学实验中利用动植物为材料时(如: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观察蚯蚓等),不能选择珍稀物种,尽量不用动植物活体,或实验中不能伤害活体,之后把其放归自然。
  二、依托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态环境的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
  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们注意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教学。如树叶的片状结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日光照射,鱼类的梭形和用鳃呼吸是适于水中生活的标记:兽类的四肢结构和用肺呼吸是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如果这种适应不能持续,该生物就会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在生物的进化中,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
  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是不可分开的。
  所以,生物课的教学非常有利于环境教育的进行,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环境教育与生物课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内容为平台,将保护环境渗透其中,使它们水乳交融,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逐步为学生构建一座生态环境的高楼大厦。
  三、结合我国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
  我国耕地、森林、草原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些并不可怕,世界诸多国家中,资源即使贫乏而国家富强者,并不罕见。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例如,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失。现在四川省的水土流失大多在每平方千米千吨以上,这也是导致四川频繁水灾的主要原因。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下游主西槽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空中河",向学生讲解这些国情,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了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参与意识
  开展校园环保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培养其参与意识。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如介绍植树节(3月12日)、爱鸟日(4月1日~4月7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和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由来、内容、标志及目的和意义;世界环境面临的威胁;我国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鸟类知识以及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等。
  走出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地处城区,组织学生成立了"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动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青云山民俗游乐园等场所,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汽水瓶等垃圾,为美化城市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保护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在森林资源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危机严重,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保护环境任重道远,需要每位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总之,通过介绍一些活生生的事实,使学生心中充满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对于成就感到自豪,看到希望,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认识到治理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加强了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潘紫千,安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生物学通报,2000,7.
  [2]王钵、王海臣.由生态伦理道德看生态学教学[J].生物学通报,2001,7.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升入初三,学生面前又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化学,怎样促进学生学好这门学科,除要以身边日常的物质变化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注重学习方法外还要在学习中把握读、听、思、做四个步骤。  【关键词】氧化反应勤思多想  第一是读。  它是个预习的过程,预习就是要读懂。读懂是获得课本只是的源泉,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把疑难、不懂的地方划下来,留待课堂时认真听讲,尤其对课本
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在全国教育战线上逐渐深入,但大多以"观摩课"的形式开展,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点缀而已,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究其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合适的应用软件,需要教师自己研制开发课件,而开发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
期刊
【摘要】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然而,在当今,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较已往的大纲做了很大的变革,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但是"新课标"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依然在一些教师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成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生成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成出教师原计划中所没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  【关键词】课堂生成预设创设情境点拨  叶楠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
【摘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多看,在观察中培养创新意识;多设疑,在试验中激活创新思想;多做,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多看创新意识多设疑创新思想多做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特比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这已逐渐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但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题论文】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整合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影响及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物理教学整合  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与空间,为优化新课程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而它的知识也比较抽象
双星系统是由两颗绕着共同的重心旋转的恒星组成。在转动过程中由彼此之间的万有引力来提供向心力,每个星体的大小远小于两个星体之间的距离,而且双星系统一般远离其它天体,对于其中一颗来说,另一颗就是其"伴星"如著名的第一亮星天狼星实际上就由两颗星体组成,并可看作双星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太空的了解越来越深,有更多的双星系统将被发现。  高考物理始终与高科技、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双星系统也成了高考的一个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