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破坏,困扰着当今世人的六大危机,即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失衡。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必须依赖于调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引起社会关注。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环境教育渗透其内,寓于教学中去呢?本文通过利用生态体验、依托教材内容、结合我国国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环保活动等方面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不可否认,高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因而素质教育的重点也就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但我们还应看到:人类在主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出现人口巨增、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破坏等严重后果。保护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利用生物课教学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已是刻不容缓。
一、利用"生态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需要情感基础,一个学生不会拿一支笔在自己的脸上乱画,而却可能在一棵树上乱画,这是因为情感基础不一样。"澳大利亚生态环境教育专家邓赛娜认为,要让孩子们与环境建立情感基础,就需要他们走出去体验,在体验中了解感受自然。找到人与自然的情感基础和动力。这正是"生态体验"。而是注重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形成一种"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
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让他们发现周围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开展全班性的讨论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意识到身边小事就有可能破坏环境,而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保护环境,为学生敲响保护环境的警钟。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容不得随意的践踏、蹂躏。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尊重他人,同时受人尊重,自尊自爱,爱护动物,爱惜树木,不浪费粮食和资源(水、土壤等),不过度消费(特别是食用珍稀动植物和购买珍贵的皮革制品)等。教师不仅要期望学生尊重、爱惜生命,而且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感化学生。特别是生物学实验中利用动植物为材料时(如: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观察蚯蚓等),不能选择珍稀物种,尽量不用动植物活体,或实验中不能伤害活体,之后把其放归自然。
二、依托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态环境的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
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们注意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教学。如树叶的片状结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日光照射,鱼类的梭形和用鳃呼吸是适于水中生活的标记:兽类的四肢结构和用肺呼吸是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如果这种适应不能持续,该生物就会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在生物的进化中,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
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是不可分开的。
所以,生物课的教学非常有利于环境教育的进行,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环境教育与生物课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内容为平台,将保护环境渗透其中,使它们水乳交融,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逐步为学生构建一座生态环境的高楼大厦。
三、结合我国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
我国耕地、森林、草原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些并不可怕,世界诸多国家中,资源即使贫乏而国家富强者,并不罕见。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例如,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失。现在四川省的水土流失大多在每平方千米千吨以上,这也是导致四川频繁水灾的主要原因。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下游主西槽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空中河",向学生讲解这些国情,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了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参与意识
开展校园环保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培养其参与意识。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如介绍植树节(3月12日)、爱鸟日(4月1日~4月7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和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由来、内容、标志及目的和意义;世界环境面临的威胁;我国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鸟类知识以及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等。
走出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地处城区,组织学生成立了"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动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青云山民俗游乐园等场所,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汽水瓶等垃圾,为美化城市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保护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在森林资源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危机严重,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保护环境任重道远,需要每位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总之,通过介绍一些活生生的事实,使学生心中充满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对于成就感到自豪,看到希望,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认识到治理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加强了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潘紫千,安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生物学通报,2000,7.
[2]王钵、王海臣.由生态伦理道德看生态学教学[J].生物学通报,2001,7.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不可否认,高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因而素质教育的重点也就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但我们还应看到:人类在主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出现人口巨增、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破坏等严重后果。保护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利用生物课教学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已是刻不容缓。
一、利用"生态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需要情感基础,一个学生不会拿一支笔在自己的脸上乱画,而却可能在一棵树上乱画,这是因为情感基础不一样。"澳大利亚生态环境教育专家邓赛娜认为,要让孩子们与环境建立情感基础,就需要他们走出去体验,在体验中了解感受自然。找到人与自然的情感基础和动力。这正是"生态体验"。而是注重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形成一种"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
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让他们发现周围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开展全班性的讨论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意识到身边小事就有可能破坏环境,而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保护环境,为学生敲响保护环境的警钟。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容不得随意的践踏、蹂躏。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尊重他人,同时受人尊重,自尊自爱,爱护动物,爱惜树木,不浪费粮食和资源(水、土壤等),不过度消费(特别是食用珍稀动植物和购买珍贵的皮革制品)等。教师不仅要期望学生尊重、爱惜生命,而且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感化学生。特别是生物学实验中利用动植物为材料时(如: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观察蚯蚓等),不能选择珍稀物种,尽量不用动植物活体,或实验中不能伤害活体,之后把其放归自然。
二、依托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生态环境的理论教育
生态环境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
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们注意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教学。如树叶的片状结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日光照射,鱼类的梭形和用鳃呼吸是适于水中生活的标记:兽类的四肢结构和用肺呼吸是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如果这种适应不能持续,该生物就会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在生物的进化中,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
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是不可分开的。
所以,生物课的教学非常有利于环境教育的进行,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环境教育与生物课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内容为平台,将保护环境渗透其中,使它们水乳交融,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逐步为学生构建一座生态环境的高楼大厦。
三、结合我国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
我国耕地、森林、草原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些并不可怕,世界诸多国家中,资源即使贫乏而国家富强者,并不罕见。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例如,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失。现在四川省的水土流失大多在每平方千米千吨以上,这也是导致四川频繁水灾的主要原因。
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下游主西槽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空中河",向学生讲解这些国情,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了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参与意识
开展校园环保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培养其参与意识。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如介绍植树节(3月12日)、爱鸟日(4月1日~4月7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和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由来、内容、标志及目的和意义;世界环境面临的威胁;我国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鸟类知识以及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等。
走出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地处城区,组织学生成立了"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动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青云山民俗游乐园等场所,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汽水瓶等垃圾,为美化城市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保护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在森林资源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危机严重,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保护环境任重道远,需要每位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总之,通过介绍一些活生生的事实,使学生心中充满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对于成就感到自豪,看到希望,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认识到治理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加强了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潘紫千,安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生物学通报,2000,7.
[2]王钵、王海臣.由生态伦理道德看生态学教学[J].生物学通报,2001,7.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