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与建议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互联网既促进了中国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社会隔离和侵害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正确认识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深入研究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在个人、家庭与学校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青少年发展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62-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7年1月发布了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直到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31亿,相当于欧洲的总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53.2%,网民群体以10~39岁为主,其中10~19岁人口占比为20.2%。[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的标志。信息技术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数字土著”,青少年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自觉地接触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给青少年在带来新鲜感,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多元知识的形成
  互联网环境相对学校环境来说较为轻松,互联网的去中心性、发散性和同步性极大地促成青少年平等观念的形成,使得青少年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自由发言、交流与学习。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青少年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只限于书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移动客户端等手段。利用互联网,青少年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自由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进行多种娱乐活动。例如越来越多的高校教授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上直播授课,青少年可以通过刷弹幕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互联网带给青少年更多接触世界、了解世界的机会,每次学习都是全新的认知。
  传统的图书馆会被互联网的便捷性与海量信息逐渐替代,青少年可以利用這种便利性更好更新与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互联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予青少年丰富的人生阅历,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展了社会联系。
  (二)互联网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快捷性、即时性和精确性是互联网的显著特点。[2]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关系颠覆了传统,瞬时沟通、虚拟身份、自由的信息交换等特征形成当今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不仅可以使青少年进行文字交流,更实现了远程面对面的交流,微信视频、QQ通话等应用软件依托互联网,消除了空间的限制,人们能够沟通情感,交流思想。不仅如此,淘宝、美团、去哪儿等网站的出现更是颠覆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传统的的社交、旅行、就医、休闲等方式被逐渐改变,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衣、食、住、行更加方便。
  (三)互联网促进了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世界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和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了教学模式改革,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互联网+”教育具有“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给他们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的选择。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基本的特征。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式学习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对学习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要求,是最符合教育规律的一种学习方式。[4]利用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合理、科学地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利用互联网非线性的特点,在最佳学习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此外,“互联网+”教育网罗了各行各业的真实信息,可以使青少年了解更为真实的社会。青少年可通过有选择、有目的的接触互联网上的信息,有侧重的努力,毕业后能更适应就业环境。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消极影响
  2017年6月,京师中国传媒智库发布平台发布的《2017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5]青少年认知和行为正处于发展阶段,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和处理能力不强,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存在信息过载、数字压力、社会隔离、网络暴力等诸多隐患。
  (一)互联网的信息过载会给青少年带来的困惑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在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过程中,青少年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能感知到到信息的变化,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标,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并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目的性做出准确地判断。但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水平发展不一,因此,面对劈天盖地的网络信息,青少年往往会无所适从,不能正确的处理与应对,形成信息过载,陷入潜藏的风险之中。
  大部分青少年在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时缺乏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迷失在海量的信息中,对搜集到的信息不加甄别地选择,在筛选有效信息中浪费时间与精力,结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青少年在选择并利用有效信息时缺乏认知上的指导,导致其接收到的信息过于狭隘,知识结构单维,甚至在认知上走入单一、偏见、固化的误区。
  (二)互联网的高频率使用导致青少年社会隔离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通讯的效率大幅提高,上网对青少年而言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互联网上,工作、社交、购物、就医等日常活动基本都能实现。这种虚拟的社会生活方式取代了青少年在真实社会中的日常交往,往往导致青少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隔离。   青少年从互联网中获得心理需求和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对人机关系的把握比在现实世界中经营人际关系更加容易。青少年越依赖虚拟的人机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得表现越趋向于封闭。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青少年利用网络媒体如微信、微博等频繁地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传递信息、分享生活,企图利用这种方式消除孤独感。然而网络世界中充斥着虚假信息,通过互联网结交的朋友通常难以信任。青少年长期处于虚拟的信息沟通中,反而更容易陷入孤独的误区。
  (三)互联网的有害信息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获得信息的重要媒介,尽管我国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整治和监管日益强化,但仍有高达84.5%的青少年网民遭遇过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网络不良信息与未成年人保护研究”课题组曾在山东、广东、河南、陕西和甘肃五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对未成年犯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犯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概念不清,理解不明确。在辨识网络不良信息的过程中,未成年犯选择最多的前三位是“美女全裸(下转67页)(上接62页)艳舞”占73.2%、“网上买卖枪支信息”占59.4%、“女星野外换衣全程”占57.2%。可见,青少年更加容易认知的不良信息是色情信息和暴力信息。而青少年收受到网络信息侵害也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其中在小学阶段就接触到网络暴力信息的占47.1%,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网络暴力信息占51.2%,而在高中阶段开始接触网络暴力信息的只占1.8%。在接触的色情信息中,有71.7%的未成年犯在犯罪前看过“裸体”,69.6%的看过“接吻”,58.5%的看过“性暗示”。
  青少年接触网络不良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不良网站、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调查结果显示,有45.65%的未成年犯完全认同或基本认同浏览色情、暴力等网络不良信息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69.4%的未成年犯认为网络不良信息使得自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三、应对互联网挑战的建议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应看到它对青少年多元知识、生活方式与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积极影响,也应看到它带来的信息过载、社会隔离和侵害身心健康的隐患,正确认识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深入研究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应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挑战提出了以下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建议。
  (一)个人层面
  在信息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需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培养和教育,包括: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分析与评价能力等。
  (二)家庭层面
  保持父母与孩子间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重要因素,同时父母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承担重要的责任。父母要在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应适度干预青少年的上网行为,根据青少年的上网需求,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家庭上网规则,养成与青少年沟通与交流网络信息的良好习惯。
  (三)学校方面
  学校应在信息技术课或其他课程中融入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在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中增加信息素养模块。教育相关部门也应研发教師信息素养指导手册。同时,学校要可以借助社会、媒体、企业、公益组织等手段,开展互联网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等系列活动。同时鼓励青少年开展参与式、交流式、拓展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当代青少年是在互联网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我们既要避免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所造成的风险,同时又要保证青少年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茁壮成长。加强青少年的信息素养,让青少年能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做互联网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光明网.《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占比95.1%》[EB/OL].http://politics.gmw.cn/2017-01/22/content_23549009.htm.
  [2]金庆昕,王茜.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05):106-110+59.
  [3]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4]解月光,杨鑫,付海东.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与分级[J].中国电化教育,2017,(05):8-14.
  [5]黄楚新,张安.网络新媒体:青少年发展面对的双刃剑[J].中国青年社会科,2015,(01):87-90.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应激(stress)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应激原(stressor)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应激包含3个要素,即应激原、应激
目的 建立以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为报告基因检测人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的细胞株。 方法 提取HSV-2 DNA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了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点所在。在我国,自我人格的偏差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成因。为从根源上改善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国教育体系提倡从思想政治角度进行心理教育,从而有效地改善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构建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旨在研究显微CT与传统方法相比,在骨质疏松病理诊断方面有何优缺点,探讨显微CT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以及显微CT在骨病理研究中广泛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使用显微CT
据估计全球每年大约有5亿人感染乙肝病毒,5%~10%的成年人和90%的婴儿发展成慢性乙肝,而其中75%的病人在亚洲[1].全世界的慢性HBV感染我国占一半,许多实际和理论的问题亟待解决.细
本文通过垂体薄层冠状切片和CT扫描相结合,观察垂体周围的重要毗邻结构,为垂体的影像诊断和垂体疾病的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 研究方法:选取福尔马林固定的未见颅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多样性以及丰富性受到广大青年的追捧。同时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从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对于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改进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索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
【摘要】受社会就业环境大背景影响,中专护理专业护生就业压力较大,很多护生处于“边实习边找工作”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针对中专实习护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但是以往这方面工作存在诸多弊端,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尽理想,不利于后续工作开展,因此相关单位必须结合中专实习护生实际情况,应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切实改善实习护生心理状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简要概述了中专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
【摘要】现在大部分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我探索出一些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以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58-01  一、心理教育与心理训练相结合  (一)心理教育  利用班队会课、《品德与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教学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青少年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逐渐明显,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道德缺失的现象。红色文化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教育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红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