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肽Y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l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肽Y(NPY)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的多肽物质。大量实验研究表明,NPY与脑血管舒缩功能和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发现,NPY有4种受体,经实验证实人、猫、豚鼠、大鼠、小鼠的主要脑动脉均有NPY神经纤维分布,而在小动脉与小静脉则密度很低。NPY可引起剂量依赖性脑血管收缩,大鼠颈内动脉注射NPY可使脑血流减少40%~80%。在人脑动脉NPY激活血管收缩肌中的受体亚型。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时NPY浓度增加。

其他文献
脑缺血引起多种病理生理变化,如蛋白质合成的改变、膜损害及能量代谢障碍。转基因治疗可改变体内相应蛋白质水平,从而改善脑组织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紊乱,而对缺血动物模型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文章主要讨论脑卒中的基因治疗中关于潜在的治疗靶分子、有效的载体、基因导入途径及其相关问题。
近年来对银杏叶制剂(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甙和银杏内酯。EGB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清除自由基、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缓解脑缺血缺氧及脑水肿、影响神经介质和改善学习记忆等作用。
白细胞粘附和激活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中具有启动的作用,其发生过程分3个步骤完成。除了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和CD18外,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多种细胞因子在其发生中亦有不同作用,依照其病理经过应用抗ICAM和抗CD18抗体进行治疗可能是有价值的。
枕下区域的椎动脉解剖复合体具有与海绵窦相似的解剖结构,又名枕下海绵窦。其显微外科解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特点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对脑梗死的治疗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章介绍了脑梗死治疗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和脑缺血密切相关。关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脑缺血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一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静止性脑梗死是指临床上无症状或与临床症状不相关或与既往卒中史不相关的梗死灶。其发生率约为10%~48%,有关危险因素与糖耐量异常、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增龄等有关。CT及MRI最常显示为腔隙性梗死,多位于深部结构如基底节区白质运动传导束以外。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和精细神经功能缺损,可能是明显临床卒中的潜伏期。
一氧化氮(NO)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广泛生理功能的非典型信息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通过谷氨酸受体中的NMDA受体被激活而生成,引起靶细胞上cGMP升高,介导兴奋性递质传导。脑缺血时不同组织来源的NO可加重或缓解谷氨酸(Glu)的兴奋毒性,而一氧化氮合酶(NOS)能神经元又能抵抗脑缺血/兴奋毒性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缺血性脑损伤各阶段由多种细胞成分表达,并作用于不同靶器官,触发一系列复杂的间接反应,对脑缺血各阶段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内皮细胞、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等激活和促进炎性反应、细胞毒性、凝血状态及凋亡机制等,加剧急性期缺血损伤;后期则通过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等介导和调节多种限制损伤发展,促进组织吸收及重塑等保护性过程。这种双重作用的不断阐明,将进一步完善对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认识并为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血管内治疗(神经介入)的导管操作技巧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X-刀、γ-刀的广泛应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方法不断增多,但对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争论也不少。尽管显微外科手术后有许多并发症,但许多学者认为显微外科手术能立即根治AVM,故它在治疗AVM中居重要地位。血管内单一治疗法的治愈率并不理想,但可作为手术全切AVM的重要术前步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已成为手术或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