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性脑梗死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止性脑梗死是指临床上无症状或与临床症状不相关或与既往卒中史不相关的梗死灶。其发生率约为10%~48%,有关危险因素与糖耐量异常、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增龄等有关。CT及MRI最常显示为腔隙性梗死,多位于深部结构如基底节区白质运动传导束以外。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和精细神经功能缺损,可能是明显临床卒中的潜伏期。

其他文献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治疗较困难。近年来应用介入神经放射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就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近年来,针对脑梗死周围缺血性半暗区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就目前研究较多的超早期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剂的应用两方面作一综述。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价廉、易得、安全、有效,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文章就该药防治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剂量、毒副作用等有关问题作了综述。
急性脑缺血后病人的死亡率、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缩小脑梗死范围或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治疗措施也未取得明显进展。根据缺血的病生过程,可以从重建血供、抗炎、神经元保护三方面进行药物干预,有些药物在临床或动物实验上显示一定疗效。文章就近年来急性脑缺血的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脑缺血引起多种病理生理变化,如蛋白质合成的改变、膜损害及能量代谢障碍。转基因治疗可改变体内相应蛋白质水平,从而改善脑组织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紊乱,而对缺血动物模型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文章主要讨论脑卒中的基因治疗中关于潜在的治疗靶分子、有效的载体、基因导入途径及其相关问题。
近年来对银杏叶制剂(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甙和银杏内酯。EGB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清除自由基、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栓形成、缓解脑缺血缺氧及脑水肿、影响神经介质和改善学习记忆等作用。
白细胞粘附和激活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中具有启动的作用,其发生过程分3个步骤完成。除了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和CD18外,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多种细胞因子在其发生中亦有不同作用,依照其病理经过应用抗ICAM和抗CD18抗体进行治疗可能是有价值的。
枕下区域的椎动脉解剖复合体具有与海绵窦相似的解剖结构,又名枕下海绵窦。其显微外科解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特点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对脑梗死的治疗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章介绍了脑梗死治疗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和脑缺血密切相关。关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脑缺血关系的研究仍然是一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