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调查及启示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S高校为例,针对留学生在文化适应中经历的生存适应、沟通适应、学习适应三个方面,从教育管理服务的角度提出,要在不同时期有重点地加强“外界推动”,帮助留学生完成跨文化适应。
  關键词:跨文化适应;非洲;留学生
  由教育部发布的来华留学生数据显示,2015年共计有49792名非洲留学人员来华学习,同比增长1947%,在全球各大洲中,增速排名第一。非洲与中国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人们在思想意识、宗教、政治、风俗习惯等方面差别巨大,留学生必然经历文化冲突带来的不便。非洲是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速最快且发展潜力巨大的输出地,认真调查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抓住其特点,分阶段、多方面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S大学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
  近年来,S大学因专业特色突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洲留学生。截至2015年底,非洲留学生占S大学留学生总数80%以上。前期调查问卷显示,不同年级的非洲留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问题。总的来说,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存在以下问题:
  1.生存适应问题
  生存适应在大一新生中表现较为突出。中国与非洲差别巨大的环境、饮食、住宿等情况,让新生倍感陌生。以气候这一因素为例,S大学地处东北,冬天寒冷,而非洲国家地处热带,两地气温相差40度以上,因天气状况引发感冒、冰面摔伤以及出行不便等问题,使学生极易感到焦虑不安。
  2.跨文化适应问题
  初步适应生活环境以后,留学生面临着语言障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并存在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他们更愿意与自己所属国家的同学交流,鲜有中国朋友。有的在感受到孤独寂寞的同时,回顾当初来华留学的意义和价值,甚至有种挫败感,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思乡感、无能感、不安全感,另一方面是外部的情绪化行为。
  3.学习适应问题
  非洲留学生大多天性热情,一旦顺利跨过文化适应期,便能以积极态度面对留学生活。但因时间观念不强,学习方式不同等,如何调整自身,适应中国的教育方式、考核方式和管理方式,以顺利完成学业便成了留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外界推动”,帮助留学生完成跨文化适应
  根据Sverre Lysgaard提出的U型文化休克调整模式,大多留学生最终将恢复至良好状态,完成跨文化适应。在这个过程中,“自身蜕变”和“外界推动”都必不可少。
  1.把握“蜜月期”,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蜜月期”的留学生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教育管理应抓住跨文化黄金时期,在了解留学生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沟通,建立起心理信任感。例如,完善规范报到流程,从接机开始,以热情的接待让他们有亲切感和归属感;报到之后,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新环境,印发并重点解读《留学生手册》等材料;向留学生介绍学校周边环境、所在城市环境,日常生活必需知识,如交通工具的选择、银行卡办理、签证延期等;召开班级见面会,介绍在校学生组织以及相关留学生的组织等,用丰富的新生人际沟通网络和教师负责任的态度为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2.关爱“挫折期”,浸濡消融文化冲突
  全新的文化环境让留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化冲突甚至文化休克。这一时期,要充分运用汉语教学这一方式,以汉语言学习为主体,传播中华文化。一方面,可举办一些以留学生为主体的文体活动,如“汉字听写大赛”“写作大赛”“留学生趣味运动会”等,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增强留学生的参与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要让留学生参与到组织协调中来,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提高留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关注少数留学生群体的文化适应情况,提供一些实习岗位,宣传优秀留学生的中国故事,吸引留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文化生活当中,让留学生更深入地融入中国生活,加深对中华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以中华文化消融文化冲突。
  3.引导“适应期”,加强自我发展教育
  从管理教育方面,应不断规范制度,以规范促进步,注重发挥留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引导留学生自我调整,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思考,使其逐渐适应中国的管理文化氛围,理性对待文化差异。教学方面,以专业知识传授为途径,结合留学生实际,加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环节,引导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促使留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适应在华的教育方式、考核方式和管理方式,并培养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最终融入中国文化环境。
  当留学生顺利完成文化适应后,会形成对高校留学环境的认识和看法。留学生回国之后的口碑相传会对留学生招生工作起到重要作用,这对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中华文化的传播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张秋红,李纯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探究与高校留学生管理[J].兰州学刊,2009(3).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面对如此庞大的资讯,有效地进行知识分类、内容管理、学习安排和讨论交流成为网络学习者急需解决的问题。Chrome平台搭建的个人学习环境是通过Chrome浏览器搭建的平台,制订个人学习目标,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与他人人沟通。本文从技术角度解析了其实现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Chrome;个人学习环境;学习平台  个人学习
期刊
摘 要:本研究立足于高校体育社团的开展现状,针对体育社团的组织、开展、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试图寻找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方式,以此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体育人才。  关键词:吉林;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与发展  教育部在200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规范了高校社团工作的开展,并敦促各高校积极响应意见精神,加强对高校社团的管理工作。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期刊
带着钦佩和羡慕,我们肥城三中一行26人来到昌乐二中进行观摩访问。作为26人中的一员,笔者为自己能身临其境学习、感受“271高效课堂”这种素质教育的教改模式而感到自豪。通过两天的学习,笔者收获了很多,现就这次学习的收获做以下总结。  一、浓厚的学习氛围:紧张严肃而又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踏入昌乐二中的大门,笔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教师多、学生多。在这种大的环境中,处处体现着浓厚的学习氛围。每个班级的墙壁上
期刊
摘 要:在地理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直接经验构建知识。这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实践和运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地理实践基地的开发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厦门市海沧区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为建立地理实践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地理;实践基地;实践能力;培养  修订后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长春市高校攀岩场馆和攀岩运动发展情况的调查,得出结论:攀岩运动的发展与场馆设施建设息息相关,场馆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活动情况和运动队的参赛成绩。  关键词:高校;攀岩;场馆建设;调查分析  一、引言  体育运动项目受场地因素影响较大,一些普及项目由于国家或学校的不断努力,场地建设已经基本完善,如篮球场、乒乓球场、田径场和足球场等,这些基础设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但一些
期刊
何谓好课?大家闭目沉思。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一而足。笔者前段外出学习,听了不少课,加之以前的听课以及自己的上课体会,经过思考整理,初步形成了一些看法,在此与大家互相借鉴,以期取长补短。  一句话,好课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内容包括课堂传授的知识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两个层面。  知识是广义的,可以是新的知识,也可以是习题、实验或技能,即课堂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掌
期刊
摘 要:爱学生是幼儿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爱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本文从爱的方式、爱的教育和爱的力量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生动的阐述。  关键词:幼儿;教师;爱的教育  “你要热爱儿童,才能了解儿童。你了解他们越透彻,你便会更热爱他们。因而热爱和了解是互为因果,互为发展的。” ——林砺儒  我园幼儿教师的教育笔记,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作为载体,诉说了与孩子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的点
期刊
《岳阳楼记》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九百多年来一直被后人传诵。这篇仅有三百多字的散文,为何受到后人的推崇?笔者认为,不仅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还有其言简意赅、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笔者就《岳阳楼记》的景物描写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文字简单,意境宏大  文章的二、三、四段集中写景,虽然只有160多字,描写了3幅景象——洞庭湖雄伟的景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的使用比较普遍,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微博在高校教学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指出微博应用的优势与劣势。  关键词:高校;教学资源;微博  微博作为一种微型博客,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能随时表达思想感情,发布最新动态。微型学习是指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任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三学生学习心理疲劳成因的分析,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并消除心理疲劳,从而以良好的状态迎接高考。  关键词:心理疲劳;高考;县域;成因;对策  所谓心理疲劳,指的是人长时间从事机械、单调的工作或活动,随着肌体生化方面的变化,由于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的持续紧张而出现的抑制,导致人对工作、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心理咨询工作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