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精致、温润式的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_im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在科学课堂中,小学科学课应该不再是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言堂”;或者表面上标榜“科学探究性学习”,其实仍旧是旧教学模式“伪探究”。而应该是立足于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以灵动、精致、温润的方式来呈现一个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一、灵动
  灵动,给人一种稳中有活,活中有稳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不同的探究活动,也有不同的探究目标,只有教师稳住明确的探究目标,才会使探究过程有明确的方向。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明确究竟要探究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灵活的方法启发学生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做出假设,从中可以选择一些合理严谨的问题作为探究的目标。至于如何进行探究活动,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间的灵动的相互交流,制定出探究计划,逐步实施探究活动,最终得到结论。
  例如,在教学《探究材料的特征》一课中,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材料的哪些特征有着浓厚的兴趣,然后从中选择一些在课堂上既容易进行操作又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探究。例如材料的磁性、沉浮、导电性、硬度和着色性等特征。在小组交流探究活动的方法后再进行探究活动。如果只探究了材料的其中一种性质,或是探究了每种材料的不同性质,一方面学生的探究目标不明确,另一方面单一的探究使得学生的兴趣降低,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会失去科学性。
  可见,如果只灵动则走向了假热闹,只稳重则走向了真枯燥。教师应努力做到灵活而又稳重,就能既明确的探究目标,又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科学知识和技能,还使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得到提高。
  二、精致
  一节科学课中涵盖着学生猜想、质疑、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同苏州园林般精致、小巧、内涵丰富。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的设计、准确的把控、有效的预设,巧妙地将每一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让学生在精致的课堂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愉悦。
  (一)精致的探究情境
  “情境为学生而创,为学习而设”。小学科学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科学技能方法等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只有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才能逐步形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创设各种精致的情境,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究者。
  (二)精致的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堂的灵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则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参与在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经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例如《探究材料的特征》一课中的向学生呈现: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石块、木材、纸片、布片等材料。让学生提出可以探究这些材料的什么特征;接着猜想这些材料在硬度、磁性、着色度、导电性、沉浮等方面具有的特征;然后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再接着向每一组学生呈现出充足的实验工具材料:记号笔、小水槽、铁钉、电池、小电珠、导线、磁铁……,让各组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结束后,通过讨论、分析实验结果,课堂交流,得出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学生实践“提出问题——猜想——制定计划——实验操作——思考结论——课堂交流”这样完整的科學探究过程,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不但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乐于质疑的科学学习态度。
  (三)精致的探究材料
  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材料的选择好坏往往会影响学生探究的注意力和兴趣。在小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往往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实践材料,这会成为科学教师的一种额外负担。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材料代替,既可以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
  例如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时,课前可以对学生了解平时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在准备探究材料时不仅仅选择了一些常见的蔬菜之类的材料,还选择了一些学生爱吃的零食作为探究材料。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平时吃的零食中是否含有淀粉,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确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一种化学变化,还可以知道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食物其中也是含有淀粉的。
  三、温润
  学习是潜移默化的,是相互影响的,就如同细雨般润物细无声。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合作学习是常用的一种探究形式。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或讨论。一般的课堂中以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为主,可以在课堂中释放学生的眼、脑、手、嘴等感官,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
  (一)组合。每个组中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性别等都要均衡。同时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组长负责小组中的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材料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整理、归还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同时角色定期轮换,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从而认识到小组的成功与失败都与自己的活动相关。
  (二)共赢。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许多活动需要分组才能及时完成。在合作前先要求学生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合作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或实践。合作后引导学生大胆汇报,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与同学分享。使学生能在合作中共同成长,享受到共赢的快乐。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堂的主题,它不仅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式,更是我们教师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的主线。它贯穿于灵动的、精致的、温润的科学课堂之中;也一定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更是立足于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的。这样的课堂不但能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还能使学生在亲历科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促使现代科学教育的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在幼儿期实施科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必然需求。在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思考总结了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应基于幼儿认知特点,选择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应基于幼儿知识水平,选择全面、易懂的内容,从而提升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探究  (一)幼儿的
灭菌灵为含次氯酸钠及羟基喹啉磺酸钠的复方消毒剂。为了解其杀灭微生物效果,进行了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以其含有效氯400mg/L的溶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10min,含
教育部于2017年 2月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然而,科学教师具体怎么尝试、怎么实践,课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界引来了重大变革。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有组织的教学计划,同时学校要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将从德育教育的实质作用出发,探讨在科学课教学中引入德育教育的具体教学模式。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素质和社会知识积累的一门综合学科。教学过程的动态化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实验,如何精准选择,巧妙搭配,恰当使用?笔者就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第一课时),从材料遴选下的实验内容安排、實验重、难的解决与突破,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科学魅力,尽在其中。  科学实验材料的遴选,是当下老师们在实验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如何精准选择,巧妙搭配,恰当使用?笔者就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第一课时)进行简要的阐述。  《神奇的水》(第一课时)主要由水的毛细现
2000年6~1 2月,对我院手术室呼吸机管道,分别于使用后及消毒后用棉拭涂抹采样,检测细菌总数并对污染菌作分离鉴定.消毒呼吸机管道,是用含过氧乙酸10 000 mg/L的蒸馏水溶液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