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目标管理是振兴企业的有效途径

来源 :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uu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南通电视机广是1979年底才组建起来的新厂,主要产品是“三元”牌民用电视接收机和应用电视设备。由于起步慢,管理基础差,建厂第一年就亏损40万元。面对困难,该厂领导坚定不移地带领职工实行目标管理,很快实现了降价增收,扭亏增盈。1983年,该厂确定了产值、利润双翻番的新目标。他们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强化了目标管理体系,生产和经营持续保持兴旺景象。截至去年9月底与上年同期相比,电视机产量增长74.5%,应用电视设备产量增加4.1倍,实现利润增加5.5倍。“三元”牌黑白电视机质量稳定提高,整
其他文献
<正> “包法”与“分法”是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上的两种基本形式。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是“包法”的典型代表,其核心是包干基数和递增率;“分法”的特征是用一个或几个分解后的比例对利润的基数部分和增长部分进
期刊
<正> 近几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我厂内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80年开始,军工产品由70%左右,下降到20%;利润率较高的产品由原来的57.8%,下降到1981年的21.7%;主要原、燃、材料先后涨价,排污费、议价电、水资源费、工资增长、老工人退休等负担增多,三年共影响企业利润897万元。以前独家经营的市场,现在变成了百家竞争。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还坚持几十年“一贯制”,墨守陈规,不思改革,不思进取,不采取适时的经营决策,企业势必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
<正> 在对内搞活,很多非计划物资实行以市场调节的今天,流通领域确实比以前活跃,市场也较以前繁荣,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重视并急待解决的问题。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是靠产品的优良质量、低廉价格和正当的宣传吸引用户,而是靠搞什么回扣、分红、馈赠、请客送礼等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不正当手段拉拢用户,扩大销售,牟取暴利。有的
<正> 一、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巨大的客观可能性? 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比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的最重要方面,就在于它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巨大的客观可能性。第一,它为在微观经济范围内增进经济效益提供了巨大的客观可能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资本主义生产始终不变的目的,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因此,资本主义在企业
<正> 实行企业工资总额随同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办法,职工工资的增长主要依靠本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在规定的工资总额增长幅度内,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自主分配使用。在企业内部,职工个人劳动报酬的多少,取决于他们向社会提供劳动的大小,多势多得,少劳少得。可以设想,这种分配制度的实施,对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克服分配
<正> 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对每月的综合奖金和各种临时性奖金的分配,采用了由承包负责人发“小红包”的办法。奖金的多少由承包负责人个人决定。发给每个职工奖金的数量不向职工公布,职工也就互不知情。从我们对湖南宁乡县一些工商企业调查的情况来看,这种办法弊病很多:一是奖金分配难以合理。因为奖金分配既不要按责任制计分算奖,也不搞群众评议,仅仅是凭承包负责人的印象个人说了算。当然,承包负责人对每个职工的工作情
<正> 我厂是从1956年开始生产电冰箱的,至今已有28年的专业生产史。我厂生产的“雪花牌”电冰箱的主要零部件,如压缩机、温度控制器、蒸发器、冷凝器、过滤器、门封条都是由我厂自己生产的。近年来,由于生产的发展,我们对一些零部件的生产实行了“扩散”,相继成立了冰箱压缩机厂、冰箱电机厂、冰箱电器厂、温度控制器厂等几个分厂。产品也由单一品种发展为三个类型六种规格,即双门双温BYD170、单门BY100、BY130、BY150、BY185型的家用电冰箱和350升低温冰箱。产量逐年增加,去年生产了6万
<正> 南通电视机厂是个新厂,至今只有4年的历史。建厂之初,由于各方面管理工作跟不上,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产品滞销,企业亏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经营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更迫使我们不得不深入地去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作出适时的、合理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决策。近三年来,由于我们注意了经营决策,使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53%,实现利润平均每年递增145%,三年跨出了三大步。
<正> 在企业整顿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多数自行整顿的企业,不但整顿工作进展快,而且效果显著,尤其是在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表现突出;而有些由上级机关指定做为整顿试点的企业,却是走了过场,见效不大,个别企业甚至在整顿验收之后经济效益反而下降了。这似乎是一种怪现象,但细想起来,却也不怪,实际上涉及的是“要我”整顿还是“我要”整顿的问题。凡是自己主动进行整顿的企业,多是企业的领导班子和职工群众感到本企业存在问题,需要整顿,而且对搞好整顿有一种紧迫感。因此,他们在进行整顿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措施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