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g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概览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内涵丰富、充满新意。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意味着国家不仅要着力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让更多群众增加财富,使更多人成为中等收入者。同时,人们对财产性收入的追求,也必然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增添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提供重要的动力源。
  应当看到,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几年增速非常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但也应看到,我国目前能够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人口比例并不高,大多数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还面临着一些现实羁绊。如,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等,是百姓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渠道,但过高的税费,使百姓的财产交易成本过高;储蓄利息收入,是百姓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物价不断上涨,大家存在银行里的资金,不仅难以增值,也许还是负数;垄断行业挤占消费者权益,个别地方以“公共利益”名义,使居民财产性收入受到削减。因此,要增加财产性收入,必须创造更加完备的条件。
  
  主干链接
  
  从政治学科分析,(1)经济常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银行和储蓄;居民的投资理财方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等。(2)政治常识: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政府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方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3)哲学常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认识的发展。
  从历史学科分析,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唐朝前期统治者的重农措施;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古代统治者的抑商措施;《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民生主义;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发展生产的措施;抗战期间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中共在各时期的土地改革;改革开放;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从地理学科分析,中国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城市化;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青藏铁路;重要交通线的区位。
  
  典型题例
  
  一、单项选择题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B,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乙地区的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交通不发达
  D,丙地区的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2,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中正确的是 ( )
  ①交通便利②资源丰富③老工业基地基础好④科技水平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读下图。回答3-5题。
  


  3,图中西气东输线路穿越的省区中,涉及黄河流域的有 ( )
  A,宁、陕、晋、川、鲁
  B,甘、宁、陕、晋、豫
  C,青、甘、宁、内蒙古、豫
  D,新、青、陕、晋、豫
  4,黄河在开封市附近E河段的补给来源除上游来水外,还有 ( )
  A,地下水
  B,支流汇水
  C,降水
  D,湖泊水
  5,F区是商品粮基地,其形成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 )
  A,生长期长
  B,年降水量大
  C,夏季风影响时间长 D,灌溉条件良好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政策,“重农”有利于民生,但长期抑制商业不利于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回答6-7题。
  6,下列材料中能体现“重农”观点的是 ( )
  ①“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②“商贾之事,阙而不录”③“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④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7,下列材料中能反映“抑商”观点的是 ( )
  A,“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
  D,“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所在充满”
  8,《资政新篇》直接有利于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内容是 ( )
  A,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
  B,公众选举官吏
  C,奖励技术发明
  D,同外国自由通商
  9,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其影响不包括 ( )
  A,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B,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C,农村经济衰败
  D,日本掌握了“统制事业”的经营权
  10,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有 ( )
  ①实行“三三制”原则②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③大生产运动④整风运动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国家统计局城市场住户处处长陈小龙说,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据此回答11-12题。
  11,在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重较小,占比在2%左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4元,比2002年增长了139.2%。这一增速不仅大大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52.7%的速度,而且也大大超过同期居民的工资性收入(52.8%)和转移性收入(44.7%)的增速。美国公民的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约为40%,90%以上的公民拥有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这说明 ( )
  A,我国居民收入比重比较合理,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小,但发展潜力大
  C,我国投资市场不成熟,还不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
  D,工资性收入占个人可支配收入大部分, 应该提高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
  12,“财产性收入”是2007年度我国经济关键词之一。下列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 ( )
  ①小王是某国有企业的职工,每月工资、奖金和津贴共3000多元②张婆婆房屋出租年收入6000元③个体工商户小李所购买的股票、基金获利3万元④赵老师将积蓄存入银行获得2000元利息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
  13,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从政府的角度讲应该 ( )
  A,制定完善的《物权基本法》,确保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维护证券市场秩序,稳定物价,履行经济管理职能
  C,直接经营管理证券交易市场、金融市场和债券市场
  D,确保股票价格上涨,保证股东赢利
  14,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B,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5,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经济意义是 ( )
  ①有利于百姓收入的多元化,增加百姓财富,使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②有利于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③是对我国分配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完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有利于促进股市等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繁荣资本市场,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在图中标出我国两个证券交易所所在地,它们的名称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两地区经济发达,各有一个工业基地,从社会经济条件看这两个工业基地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为解决这两个经济区能源短缺问题,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4)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工业发达,商品农业也发达,形成了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分析该区商品粮基地形成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股票持有者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
  ——《历史》(必修2,人教版)
  材料三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演说
  (5)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发生在哪一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采取了何种政策?结果如何?
  (6)依据材料三说说美国是如何“行动”的?这些“行动”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何影响?
  材料四公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当前居民储蓄在15万亿左右,而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到2007年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本投资账户数超过9000万个。但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较小,仅有2%左右,拥有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0%。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7)阅读材料四,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8)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其他文献
[热点概览]    环渤海地区主要由山东、河北、辽宁及北京和天津共三省两市构成,延伸可辐射到山西、内蒙古中东部,其地理范围占据全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与珠三角、长三角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经济圈。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作为东北、西北、华北的接合部,环渤海地区目前已具备了发达便捷的交通、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较发达的科技教育、丰富的自然资源、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期刊
[热点概览]    近年来,地震、海啸、沙尘暴、疾病、持续的冰雪等灾害不断出现,世界各国对此日益关注,这些灾害出现的原因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与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热点问题密切相关,是高考命题的焦点之    [主干链接]    从政治学科分析,要重点掌握国家职能、国家要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期刊
[热点概览]    古往今来,中西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往往同时并存。2008,注定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在东方古都北京召开的奥运会,将是一场中西两大文明对话与交流的“盛宴”。所以关于中西文明的基本常识将是每一个高中生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也将成为高考常考的“热点”。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它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农业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交流、融合、
期刊
[热点概览]    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广阔的大海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资源需求的增加,开发利用海洋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尤其在当今陆地资源短缺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已是历史的必然。各国都逐渐认识到,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因此,近年来,各国对海洋权益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临海的
期刊
[热点概览]    2006、2007年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两年,也是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两年:能源安全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日甚一日,水资源短缺与浪费、污染并存,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中国环境与发展回顾与展望课题组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如果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的资源环境将面临巨大挑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
期刊
[热点概览]    2007年6月,长江上游的成都和重庆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的重点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即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西部大开发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社会发展。11月28日,第二届泛成渝经济圈商会合作峰会在四川遂宁举行,会议主题是“城乡统筹·合作共赢”。  2007年12月,长江中游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的重点是建设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期刊
[热点概览]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国家。  我国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当前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资源消耗的强度较高,特别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更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的状况,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构成严峻挑战。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节能减排作
期刊
[热点概览]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既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也包括对由于能源生产与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能源的供给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是能源安全的最重要标志。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  中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能源消费量仅次于美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能源自给率达90%以上
期刊
[热点概览]    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农民收入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
期刊
[热点概览]    2007年11月7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世界遗产地代表在四川峨眉山召开会议,联合发表《峨眉山宣言》。这次大会声明了世界遗产保护的责任和承诺,关注旅游给世界遗产地带来的挑战和发展机会,有利于让世界遗产地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14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51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660处文化遗产、166处自然遗产以及25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