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着眼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cj1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概览]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国家。
  我国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当前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资源消耗的强度较高,特别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更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的状况,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构成严峻挑战。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2007年9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启动仪式,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启动仪式上强调,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全民动员,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
  
  [主干链接]
  
  从政治学科分析,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利用财政等手段鼓励企业节约资源或限制高能源、高污染、资源消耗型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为动力,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还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国家要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坚持依法治国等原则搞好资源节约。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坚持用联系、发展观点看问题办事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从历史学科分析,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从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大兴土木,北宋初期冗官冗兵,路易十六的奢侈腐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到汉初、唐初戒奢从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反”运动,增产节约运动,1992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墨子断定“节俭则昌,淫佚则亡”,李商隐咏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千百年来,节俭一直被我们民族看作是持家之宝、兴业之基、治国之道。“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应经常提倡”,“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节约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念。
  从地理学科分析,我国陆地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空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减少,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常规能源不足;我国对陆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而缺乏保护;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措施、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与环境保护等。
  
  [典型题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推进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价格机制之所以能够调节资源的分配和消费,是因为( )
  A.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B.价格机制能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C.价格和供求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D.价值规律要求价格与价值相符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据统计,由于科技水平落后,目前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资本要素投入增加的贡献率,我国为61.6%,美国19.7%,日本为23.8%。据此回答2~3题。
  2.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这表明我国的经济资源更为丰富 ②增加资本投入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我国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 ④降低耗能,增加效益是发达国家经济成功的措施之一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上述材料表明( )
  ①我国经济发展中粗放型增长的特点比较突出 ②加快科技进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只有实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才能解决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的问题 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两个量化指标:“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消耗20%左右”。要同时实现上述目标必须( )
  A.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B.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5.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我们国家的当务之急。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 )
  ①我国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②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杜绝一切资源消耗较多的企业 ④公民个人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成由勤俭败由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回答6~10题。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人物中提倡节俭的有(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在经济上的表现不包括( )
  A.统一货币 B.徭役繁重
  C.赋税沉重 D.大兴土木
  8.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唐太宗统治前期其“清静”的体现主要是(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C.大办学校,以儒为师
  D.精简官吏,定期考核
  9.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反”运动内容的是( )
  A.反贪污 B.反官僚主义
  C.反受贿 D.反浪费
  10.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在下列历史活动中对资源的浪费、经济的破坏最严重的是( )
  A.商纣王大修宫殿苑囿
  B.秦始皇修长城
  C.“大跃进”运动
  D.第一次工业革命
  读《我国各地区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比较表》,回答11~12题。
  11.上表①②③④序号所对应的地区依次排列分别是( )
  A.东南、西南、华北、西北
  B.西南、东南、华北、西北
  C.东南、西南、西北、华北
  D.西南、东南、西北、华北   12.上表①②③④序号所对应的地区,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能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这种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14题。
  13.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四种能源欠缺地区,①②③④这四种能源分别是( )
  


  A.风能、太阳能、水能、沼气
  B.太阳能、水能、天然气、煤炭
  C.地热、太阳能、风能、石油
  D.风能、水能、煤炭、太阳能
  14.面临能源短缺,我们应该( )
  ①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可再生能源 ③减少石油作为工业原料的消耗 ④树立节能意识,推广节能产品,健全完善节能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 ⑤加强国际和地区能源合作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15.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及国内一些区域,因空气质量差,灰霾天气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你认为下列改善珠江三角洲空气污染状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口规模
  B.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
  C.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D.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总量
  
  二、综合题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了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减少单位GDP污染物排放的具体目标,表明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边《世界能源消费比重变化及预测图》中的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表示各类能源所占比重。图中字母代表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木柴。
  


  (1)指出图中各条曲线所代表的能源。
  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 d_______
  (2)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有何特点?为减少单位GDP污染排放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材料二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而圈围起来的田叫做围田,或叫圩田。在山中把荒野开辟为耕地,往往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草木被烧去之后,稍加平整,即可播种。这种方法古人叫做“畲田”或“畲种”,唐人多称之为“烧畲”或“火田”、“火耕田”。
  (3)隋唐时期圩田更加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主要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评价“圩田”、“畲田”的发展?
  材料三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益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为言,伊等俱不识时务。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
  (4)请用简明的语言写一段话,分别概括材料三、四所反映的现象或问题,并逐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然后就上述材料写出你的认识。
  材料五 过去100年全球温度升高已经成为总的趋势。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全球变暖将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社会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5)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材料六 为了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预期水平。在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届缔约方大会上,世界各国作出了具有强制力的承诺,也就是著名的《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中规定,工业化国家将在2008年到2012年间,使他们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为达到限排目标,各参与公约的工业化国家都被分配到一定数量的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配额。本着公平性原则,考虑到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上对地球大气造成严重的破坏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给予有差别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第一承诺期中将不承担减排义务。虽然《京都议定书》对于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规定必须执行的指标,但是中国政府还是本着对世界负责的态度,认真地履行自己应尽的国际义务。
  (6)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为我国节能减排提出合理化建议。
其他文献
[热点概览]    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中,最为深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学者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至少有三个“世界之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潮——民工潮,人类历史上增速最快的城市化率,全球各国中人数最为庞大的城市人口。  城市化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经过改革开放。制约我国城市化的政策、制度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2
期刊
[热点概览]    2007年1~8月,胡锦涛主席等中国领导人先后踏上非洲大陆访问,非洲共有3位总统、1位总理、7位外长和90多位部长访华或来华参加国际会议;20个非洲国家政党代表团相继访华,中国共产党派出10个代表团组访问了20个非洲国家。  2007年2月,胡锦涛主席同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一起为赞比亚一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揭牌,宣告了中国在非洲第一个经济贸易合作区的正式建立。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在
期刊
[热点概览]    中国与14个国家陆上相邻,与8个国家海上相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经过多年努力,成果丰硕:  1.东面沟通,柳暗花明。2007年4月,温总理应邀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被视为“融冰之旅”;12月27~30日,日本首相福田访华,被视为“
期刊
[热点概览]    据海关初步统计,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17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继续保持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地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增长平稳,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
期刊
[热点概览]    环渤海地区主要由山东、河北、辽宁及北京和天津共三省两市构成,延伸可辐射到山西、内蒙古中东部,其地理范围占据全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与珠三角、长三角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经济圈。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作为东北、西北、华北的接合部,环渤海地区目前已具备了发达便捷的交通、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较发达的科技教育、丰富的自然资源、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期刊
[热点概览]    近年来,地震、海啸、沙尘暴、疾病、持续的冰雪等灾害不断出现,世界各国对此日益关注,这些灾害出现的原因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与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热点问题密切相关,是高考命题的焦点之    [主干链接]    从政治学科分析,要重点掌握国家职能、国家要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期刊
[热点概览]    古往今来,中西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往往同时并存。2008,注定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在东方古都北京召开的奥运会,将是一场中西两大文明对话与交流的“盛宴”。所以关于中西文明的基本常识将是每一个高中生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也将成为高考常考的“热点”。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它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农业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交流、融合、
期刊
[热点概览]    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广阔的大海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资源需求的增加,开发利用海洋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尤其在当今陆地资源短缺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已是历史的必然。各国都逐渐认识到,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希望。因此,近年来,各国对海洋权益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临海的
期刊
[热点概览]    2006、2007年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两年,也是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两年:能源安全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日甚一日,水资源短缺与浪费、污染并存,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中国环境与发展回顾与展望课题组的一份报告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如果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的资源环境将面临巨大挑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
期刊
[热点概览]    2007年6月,长江上游的成都和重庆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的重点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即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西部大开发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社会发展。11月28日,第二届泛成渝经济圈商会合作峰会在四川遂宁举行,会议主题是“城乡统筹·合作共赢”。  2007年12月,长江中游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的重点是建设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