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特点探寻知识架构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yyy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教育,内容与类型非常丰富。做简单的归类划分,可分为简单的语法知识、汉字知识、修辞知识、与教材密切关联的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古代汉语知识等。我们不能走知识灌输的老路,我们也不能抛却知识谈语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因此语文知识教学要纠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立足教材特点,分类梳理,自我构建微型知识系统。
  一、整体观照,序列成体
  教材本身有一定的知识序列,教师要首先吃透教材的顶层设计。如许多教师对当下语文苏教版教材的文体知识序列是存有抱怨的,认为这套教材按照主题内容来进行编写,文体意识不够强,甚至认为有些杂乱无章。比如八上《苏州园林》,很多老师把它当作游记散文来教,八下《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很多老师都把它当作议论文来教,其实这两篇文章都是说明文。
  如果我们从整体上观照苏教版教材里的说明文文本,七上第三单元通过《宇宙里有些什么》让学生初步接触说明文这种文体,学生对该文体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但能感觉到与小学阶段大部分接触的记叙文是有所不同的。七下通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黄鹤楼》《于园》等说明文来展现建筑艺术的魅力,七上第四单元动物世界又通过《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等说明文来介绍各具特色的小动物,并且让学生接触到了生动说明的科学小品,整整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特点,有序列、有侧重地将说明文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八上的《苏州园林》与前面三篇游记散文交杂在一起,编者的意图不言而喻,是让我们更好地来区分在同样介绍景物的文章中,游记散文和说明文的不同。游记散文更多的是记录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而说明文是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如“苏州园林”是突出“无论站在哪个点上,苏州园林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而且八上第六单元高新科技又是一组说明文,特别是八下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叫三声夸克》《宇宙里有些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组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很多教师对这一单元的这组文章颇有微词,认为文体不清。其实这一组说明文正是编者的匠心独具所在,由于是说明事理的,所以与介绍建筑、动物等事物性说明文是截然不同的,说明对象一个是物,一个是事理,就说明顺序而言,前者通常采用空间顺序,而后者大多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而且由于说明对象是事理,所以内在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看似讲道理,是议论文,其实是通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发展而又愈感困惑的事实为例,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一事理。议论文通常讲事实、摆道理,而这篇文章把人类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虽然人类发现声音的确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但这个人发现声音的过程显然是虚构的,是明显不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的,所以这不是摆事实,而是生动说明事理的一种方式。苏教版教材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认知到系统学习的教材编排,既符合文体知识序列规律,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建构微型知识系统,将知识进行有机衔接。
  当然不仅仅是文体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也可通观教材,有机形成微型序列,这样当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后,才能对文体、对写作手法等有一定的敏锐度,阅读文章时才能像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样才能做到教一篇是为了教一类文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
  二、随文而教,“乱”中有序
  首先,随文而教要遵循文本的本身特点,如《我们家的男子汉》通过“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父亲的崇拜、他对独立的要求、他的眼泪、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这五个小标题来表现小小男孩身上大大的男子汉气概,既有趣,又惹人怜爱。利用小标题来组织全文,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教师通常会让学生评价或替换标题,此时随文而教一些短语结构等语法知识,那么学生无论评价或替换标题时都会有意识地运用相应的语法,使得改后的短语结构更加匀称,内容表现更严谨。通过对该文本标题的学习,学生既对文本内容有了深入理解,又对偏正短语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教师需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写作特色,对有必要的语法等知识进行相关教学。
  其次,随文而教虽不要求系统集中,但也需循序渐进。如同样是短语结构的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集中在偏正短语的学习,而《美丽的西双版纳》,由“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五个小标题架构全文,通过改拟标题,使学生在接触过偏正短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主谓短语如“竹楼映蓝天”、动宾短语如“笑对生与死”。《我们家的男子汉》在七上,而《美丽的西双版纳》在八上,可见,对于语法知识的学习不需要集中一段时间去系统学习,但教师要有计划地根据文本特点随文而教相关的语法知识。
  当然,不仅仅是短语的结构学习,也不仅仅是语法学习,有许多如与教材密切关联的作家作品知识、古代汉语知识等,都需要我们随文而教,也都需要我们根据文本特点,进行整体观照,探寻内在的序列。
  三、打破壁垒,贯通“三维”
  语文知识像语文学科的骨架,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就像语文学科的血肉,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三维目标的共同发展,才使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学生身上鲜活、灵动、丰富地得以实现。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将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认为知识是“死”的,而把能力看作是“活”的。其实知识与能力就像一张纸的两面,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各种语境中去,获取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知识,打破知识与能力的壁垒,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积极参与建构,才能提炼知识学习的“理”,从而实现转识成“智”的理想境界。如在教授《木兰诗》时,文章采用大量的铺排、对偶等来表现战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无奈、四处准备作战工具的紧张忙碌、作战中木兰对家人的思念、战场的惨烈、作战后木兰的淡泊名利以及小儿女的欣喜。修辞手法用来更好地表现气氛的特点、人物的心理、细腻的情感。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是有机统一的,有的老师从语言形式入手,着眼战前、战中、战后的三处铺排,来感知文章内容,探知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由文章略写木兰征战沙场,详写战前、战中、战后的儿女情怀来探知木兰渴望和平、愿做普通女子不愿做巾帼英雄的心声,即由文本详略安排入手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探知文本真正所表现的主题。有的老师从语言内容入手,由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由一个女子不得不脱下红装,穿上戎装,最后又穿上女装的心路历程来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无论是从语言形式走向语言内容,还是从内容归结知识特点,都能让学生在有机的实践活动中习得语言形式的运用,获得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因此,知识是课程的根基,是形成能力和素养的源头,任何时候、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离不开知识教学。但是,语文知识教学不是简单追求知识概念的建立,也不要求知识体系的完整,而是需要教师立足教材,形成知识的序列,形成知识的微系统。更重要的是,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将其置于文本特定的情境中,用“活”方法学习“活”知识,引导学生探得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本质联系,从而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