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泰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20060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时读司马迁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心里便刻下了泰山之重,鸿毛之轻的烙印。泰山有何重,能承载人的生死?多少年来,从未有过深思,更是没有想过自己能亲履其地。
  泰山在泰安城区内,泰安依泰山而建。春日,从市区中心坐公交到泰山脚下大概10分钟的车程。
  山势很缓。中天门是登山的必经之地,有索道和徒步供游客选择。泰山被冠以五岳之首,传说远古时期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万物之灵的人类,他死后,头化作了泰山,手和脚分别化作了华山、衡山、恒山,身躯化成了嵩山。有这样显赫的身份背景,似乎没有哪座山能和泰山相提并论。几千年来,泰山身上与生俱来的神秘和神圣,形成了以泰山为轴心的標志性文化。
  泰山不高,1545米,在五岳之中并不出类拔萃。但泰山以奇、峻著称,俯仰皆是鬼斧神工的奇峰异石,阔大的巉岩,如绝海的惊涛,让人瞠目结舌。这些还不够,泰山还另有妙处。在泰山,天是主题。从山脚再到山顶,7000级的石阶,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到天门、中天门、南天门,一步步,形成了步步登天、通天彻地的格局。其间,石阶陡峭、岩石兀立、地势险要。
  越往上心里的胆怯越甚,越是胆怯,心中越是期望。
  石阶上,不断有上山和下山的人擦肩而过。那是夜里登山看日出的人返回了。在狭窄的石阶上,汇成了两支奇怪的人流。上山的人前赴后继、步步艰难,下山的人摇摇晃晃,步履蹒跚。队伍中,也有古稀之年的老人,他们情绪淡定、神态自若,意志力令人敬佩。
  越往前走,山体越陡峭,犬牙交错的石灰岩不时突兀地出现在游人面前。一边悬空,曲曲直直地交相错位到底部,能看得见经年山体崩裂冲刷到谷底的杂乱碎石。
  我咬着牙坚持,腿似千斤,手里的登山杖倒成了拖累,身边的登山人都是走走歇歇。我既不能向上计算还遥不可及的距离,也不敢向下欣赏已翻越的高度,停下来,也许真的没有前进的可能。
  “你的腿用力不对。”一个登山客认真地告诉我。不对吗?我心里嘀咕着,试着将腿轻轻地活动一下。“腿脚要放松,才能缓解重力,你这样僵硬着使劲儿,很难到达山顶。”我看了看来来往往的登山客,很无奈却也不服气。于是使劲儿地活动着腿脚,小看我,不到泰山非好汉,小女子也要当一回好汉。
  中午时分才到了泰山标志性的地界十八盘。十八盘的陡峭有明朝的诗句为证:“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丛穷处见,天向隙中观”。抬头望,在云端的南天门隐约可见。一条悬直的石阶直通南天门,像一条天梯,立在千年不绝的登山客面前。
  有记载,第一个在泰山留下足迹的人是孔子,孔子一来,便叫“登泰山而小天下”了。后来秦始皇来了,他是来乞求长生不老的,据传说,他没有走天梯上山,最终无功而返。再后来司马迁也来了,人类史学上便有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又过了几百年,杜甫也千里迢迢而来,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天下便再也无人可以撼动他诗圣的地位。后来李白、苏东坡、徐霞客等都来过这里。据说历史上自秦至清先后有13位皇帝31 次来此祭天封禅。天下名山无数,众生无一例外地独尊泰山。
  终于还是登上了南天门,站定南天门下,再回望面前的峰峦叠嶂,或笔直、或蜿蜒的石阶,就像一条狭窄的飘带散落在人间,非亲自攀登,实在不可想象。
  进入天街,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我确信将街上的人换一换装扮,这就是天上!天街最寂静的地方是寺庙。这里寺庙虽小,不同于我们南方的寺庙一进数重、金碧辉煌。庙小却很灵验,据传,碧霞祠的泰山奶奶尤其灵验,看这香火,想必不虚。出出进进的香客们秩序井然、面色虔诚。除此之外,大都人群拥挤、热闹非凡。
  最热闹的地方是泰山的摩崖石刻。这些自秦汉以来诸多的珍碣石刻,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一座神秘的迷宫,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人。有多少人能真正地进入,再豁然开朗地出来,恐怕也是凤毛麟角的。
  站在泰山看泰山,有的看似尽在眼前,实则隔着无法逾越的天堑,所以,只能远望。立在泰山的峰顶,眺望齐鲁,俯视群山,一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心中尽是无限的豪情与感慨。又想起杜甫青年时写下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心胸气魄,注定会与泰山同生共存了。
  总以为泰山只存在历史中,是神圣的,不可攀越的,经此一游,惊觉,这思虑是多么的狭隘。其实,泰山就是对坚强、勇敢和毅力的一种褒奖。
其他文献
母亲在生我的当天下午,还一把把在大石头上摔了十多捆稻子。收工后不一会儿,我就呱呱落地了。长大后,听说这事,我嗔怪母亲:“从小我身体就不好,都是你摔稻子时累的,都快生了,还干那么重的活儿,就不怕摔疼我!”  母亲听了,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说那时候不干活儿哪行啊,多摔一天稻子多挣七工分,到年根就少拿一份口粮款。舍不得耽误工的母亲,成年累月在小队干活儿,一年到头,挣的工分还是不够一家人的口粮款。年年都要
期刊
盲人石岩哥,我认识他时,他大约40多岁,一身油腻的衣服,头发杂乱无章,五短身材,如果你细看他的双眼,如两个深不见底的洞。  那时我才五岁。  一个爱跑、爱跳,爱听故事的年龄。我便与同龄人老到石岩哥家去玩儿,他的床铺被子永远都不叠。他靠走廊的窗户永远不关,我们便从窗户爬进去,爬上他的床,有时天气冷,就钻进他的被子里。他在房子里忙煮饭烧茶,或者无事呆坐在椅子上。任我们怎么折腾。  逢上下雨,落雪,石岩
期刊
父亲在凤阳工作,与当地畲族开始人情往来,畲人送我们“糯米舌”是常事。“糯米舌”还有人叫”畲婆饼”,就是捣糍粑。捣糍粑是畲族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前后,畲族同胞都会聚集在一起做糍粑。  “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畲族过年时几乎每家每户要做糍粑,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打糍粑的工序分为泡、蒸、打、滚。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泡要用山泉水,蒸要在木甑里,打要
期刊
我爱唱歌,尤其喜欢克里木的歌。  1986年秋,在新疆石河子工作的我,到甘肃兰州参加西北五省商业经济研讨会。会议期间组织联欢活动,主持人提出每个省的代表至少演唱一支歌曲。新疆参会的只有两人,当点到我们时,那位首府的老兄说自己五音不全,慌忙躲到了我的身后。在各地同行众目睽睽之下,我也紧张得双腿打战。可怎么着也不能丢新疆人的脸呀,我振作一下精神,选了首熟悉的《外婆的澎湖湾》,便云里雾里地唱了起来。  
期刊
470天前,是2019年6月19日。  夏天的凌晨,像酷暑中的冰刀一样,一生的疼痛都疯长到了极致。  爸爸忽然脑出血,送到急诊室,医生检查后说:“拉回去,准备后事吧。病人脑内出血量太大,没有开颅抢救的必要了。最多只有百分之五的希望,若有奇迹,也是植物人。五分钟,给你们五分钟时间考虑。”  白天还好好的爸爸,还在发朋友圈的爸爸,睡到凌晨突然走向鬼门关,这是我们接受不了的事实;更让我们接受不了的是,爸
期刊
五棵桃树苗是母亲从集上花了5元钱买的,为这桃树苗,母亲险些丢了性命。  母亲赶集回程在过渡船时,因船小,水流较急,三个大人上了船严重超载,船行至河中央,三个人都落水了。母亲曾是渔家女,是个泅水好手,在落水的一刹那,母亲毫不迟疑地松开了紧握桃树苗的一只手,顺手抓住了一位在水中忽上忽下挣扎的中年妇女,拖住她游到岸边,然后母亲又折回到水里救起撑船的半百老头儿。  早春季节,春寒料峭,回到岸上的母亲冻得瑟
期刊
侄儿因大雪高速封路,在上海不回老家过春节了,我只好从张溪举家“迁徙”来历山老家“开大门”,这是我们江北人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来到历山老家的第二天,先接到姐姐的电话:你全家都来了?我说是。那我给你们送些年货过去,在家等着。  我婉拒:不用送,我这里啥吃的都带了。  姐姐仍坚持送东西来。她怕我们吃不好。  到底是姐姐啊。父母不在了,姐姐还在。  忘不了母亲“五七”那天,我们兄弟姐妹三人(大哥早逝)在坟前
期刊
打开窗子,院子的砖地上洒着斑驳的树影和淡淡的月光。  或许你会觉得很幽寂,但请你闭上眼睛安静地聆听。你听,陪伴你的有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啼,充满果汁的空气,仍在饶舌的蟋蟀……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隐隐战栗的荆条,一两滴被蛐声惊落的露珠,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爬到山腰,气温稍稍有点儿低。我裹紧外套继续向前走。山腰的树更加高大
期刊
父亲出殡以后,我们在老人家穿过的衣服里和用过的衣柜里,找出了四千块钱。这是他生前的所有积蓄,都是凭他的手艺和力气挣来的。  钱用针线缝在了他的棉衣或者棉裤口袋里,有的钱塞在衣柜的袜子里,有的收藏在衣柜的抽屉里。他年老后神志不清,行为混乱,就把這些钱,胡乱塞进衣柜里的每一个角落。  父亲有一手好厨艺。青壮年时期,村里人有什么红白喜事,都请我父亲过去办厨。少的几桌饭菜,多的十几桌饭菜,经父亲的操办,每
期刊
大黄是我家30多年前养的一条看家护院的土狗。  那年我家在小山顶上盖了三间瓦房,周围空旷荒凉。母亲说,抱只狗来养养吧,还能看家护院。  刚巧,大伯家下了一窝小狗,我和弟弟去挑了只黄色的。刚抱来时,我俩像得了个宝贝似的,天天抱在怀里玩儿。小家伙浑身肉嘟嘟的可爱,毛发像打过蜡似的金黄发亮。  大黄进门不到两个月,就被母亲惩罚了。有一次,母亲干活儿换下的鞋子,明明放在门边的花台旁,可一转眼就少了一只。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