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中品鉴悟深意 “慢”步而思巧提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文字浮光掠影,对文本只抓一鳞半爪,对内容解读粗枝大叶,表层浏览、浅层思维,这些常见的误区存于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走出这些误区,进行深阅读呢?笔者以为除了对学生阅读时圈点勾画习惯的培养,在解读文本时,和学生一起“微”中品鉴,品“微”言懂大义,洞察玄机,于细微处见宏远,于简约处见繁复;于平实处见智慧。一路“慢”步,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一、“微”字联想起漩涡
  所谓“微”字,在诗歌中称之为“诗眼”,在其他文体中则为或引人联想或意味深长或点明中心的字眼。“微”字联想。有助于对文本读深读透。
  以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例。先生文章历来就有嚼头,《捧与挖》一文语言平实而有深昧。如何带领学生透过平实挖掘深韵?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以第六段中的一句“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作为切入口,让学生去联想品鉴。
  课堂再现:
  师:在读完整篇文章后,这个句子我琢磨了好久,有哪位同学能帮我解释吗?
  生1:“又”这个虚词用得很妙,意为不止一次,说明这祖传的捧法是深得人心,屡试不爽。
  生2:我觉得“捧”字很有意思,我读着,眼前总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张模糊不清的脸,一副疲弱的身架,弯着腰曲着膝,脑袋低埋于阴影里,看不清悲喜。唯有双手是高举的,高举过头顶,像极了古人祭祀时的贡奉之态。双手贡奉是为“捧”。
  师:第二位同学通过拆字法分析,很形象!
  生3:捧人者,因承受着而不得不弯下身板。他们低着眉,胳膊往里收拢,像是惊悚,像是恐惧。(掌声)
  师:他们会是怎样的心理?
  生4:他们会急不可耐地搜肠刮肚,谨小慎微地措辞造句,然后拍拍僵硬的脸,笑得挤出褶皱,眯起了眼。
  生5:我想,他们是善于察言观色的。
  生6:他们努力着,尽力着,将自己低到尘埃里,只为将被人捧上天,捧得越高,心底越踏实。
  师:同学们联想得很好,那顺着你们的思路,我想象一下“被捧者”,他则活像是食不知餍的老饕了,几番甜言蜜语的轰炸,膨胀,膨胀,肚皮越捧越鼓,人却越来越轻,轻飘飘向上直飞。捧人者唯唯诺诺,越来越蜷缩、扭曲的卑微意志。而被“捧”者早已被熨平的是骨节,分量越重,压人手段越高明。正因有了这“祖传”的捧,一高一低,一贵一贱的社会现象更加严重。
  二、“微”段擂台显身手
  所谓“微”段,即对文章中感兴趣的文段进行仿写或同类联想延伸出的段落。适用于课前与课后的训练。“微”段擂台的设置,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品鉴,让课堂的组织更有目标,让学生更有期待性,当然,对阅读就更加深入,让文章更显魅力。
  以郑骁锋的《天下西湖》为例,初读完毕,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文段写作比赛。有多位学生选择了文中一段景物描写“薄暮,西湖平湖秋月,我独自坐着。……光景一截截黯淡着,满天浮云像是渐渐被水化开了,又不断一滴滴点入浓墨,在湖面上渗洇开来。……湖面似乎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混沌。”
  现以学生现场的三段文字为例:
  (1)拂晓,西湖水雾氤氲,我漫步于岸堤。……那点光亮却光明了天穹,湖上的水雾渐渐地消散了,不断地化为露珠缀在荷叶上,在荷叶上随风跳动,显露生机……露珠在阳光下逐渐化为芥子,纳入须弥中,湖面似乎越来越宽广,越来越空灵。
  (2)入秋,我趁丝丝凉风,悠悠地走在西湖边上。天格外地高,似和那西子湖面离了三万丈。我眯起眼,独留瞳孔中淡绿的水与明艳的天交融的那道光。当人们惊诧于山水辉映,目力所及,而人不能至时,西子便氤氲着清爽的水汽,带你触碰她那一抹低头的温柔。
  (3)入夏,一场淋漓的雨洗净西湖花港柳浪的妩媚。西湖,这美艳的女子,以睥睨的冷眼傲视在令人窒息的风中肆虐的疾雨,以她九溪十八涧的宽广胸怀抚慰曾让杭州城洪水泛滥的暴雨。一条游船仍不紧不慢地漂流在湖心,船上游人凝眉远望天际的湖水。他们赏的只是这湖光山色吗?他们难道不会想到一位失意的词人在这里拯救了满城百姓吗?
  投影結束后,学生点评。
  不少学生都认为好。显然,动笔学生都没有对文章主旨有很好的把握。笔者通过“微”词,如“脊梁”与“豪气”的解读后,再重新比对解读。
  生原句中,作者以湖面为观察对象,以动衬静,表现了西湖薄暮时分宁静秀丽的景致。而这样的选景与主题的基调很是吻合。(1)段文字虽美,但是整段文字表现了西湖的富有生机、空灵和明丽的特点。(2)段文字展示的是西湖的一种明亮与温柔。所以两段文字尽管都展示西湖的美丽一面,却与文章的主题相差甚远,意境格调不相符。(3)与原文基调吻合。
  三、“微”评主题拓思维
  “微”评可让学生养成一种透视的本领。所谓透视,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对某作品、某事件作一种合理的评价分析。“微”评训练则会让学生的思维沿着文字分析现象,推究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笔者组织学生采用“微”评法,每日一文一问,学生每日一“微”评。现举例如下:
  (问题)现如今,“空巢”这个词竟越来越多地与青年相连,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空巢青年”。你怎么看?
  生1:造成青年“空巢”的因素有很多,除自身经济条件的拮据外,就业严峻、经济下行的外界环境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推因]
  生2:“空巢”虽呈现了对个体生活状态的无奈自嘲,却并不灰暗丧气,相反,他们以带着戏谑的明亮态度直面人生暂时的困顿,内心从未停止对自我价值的探求。[研论]
  生3:我想,对于他们,对待这些心怀梦想的奋斗者,社会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包容。请少一些担忧,多一些鼓励,用人文的关怀来温暖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城市里孤立无援的个体。而他们的梦想,也终将点亮城市的未来。[解决]
  以上实例从推因、溯源、究本、解决问题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同学们就问题展开了实质性的讨论,收益颇佳。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就培养学生能力而言,无外吸收和释放两个方面。吸收就是通过听和读的环节,获取语言基础知识、积累表达素材。释放就是通过说和写的环节,将自己的所想、所感,用口语和书面表达的方式传达给别人,从而实现交流的目的。  一、高中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间的关系  听说读写是相对独立但又有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读和写是书面语言;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吸收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而表达是
20年前,邓小平在指导创办深圳等中国经济特区的时候,曾经郑重地嘱托广东省委负责人:“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因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我们长时间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导致许多学生总是一味地听讲,师生之间难以交往互动。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有的依赖性学习鼓励学生在独立兼合作的思考过程中积极参与敢于质疑,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关心的问题。  一、现
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就是要从健全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借助有效的思想教育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且在生命教育的影响下,也可以让学生明确生命对自身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研究与分析工作,突出语文教育的价值,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语文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学习好这一知识。  一、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原则  1.坚持对话性原则  可以说生命教育是从尊重生命中提出来的,同时也是建立
高三语文复习课堂,试卷讲评比重较大,不少高三语文老师的讲评课堂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讲评目标不明,重点难点不清,多逐题讲评等等。导致了学生语文成绩徘徊不前,难有突破。要想抓住复习讲评课的本质,就必须理清相关要素间的关系,正确认识试卷讲评课中的的六组“不等式”。  一、复习≠重复  平时是“打好一个结”,复习就是“织好一张网”。  我们必须对“复习”的概念有清醒的认识,“复习”绝不是是简单的重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