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爱相济精心培育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dhq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謇(1853—1926)是清末状元,他把“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深深地融入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实践中,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备受国人敬仰。张謇在辛勤工作的同时,不忘通过家书对独生子张孝若进行教育。
  张謇中年得子,自然对孝若疼爱有加,并寄托了全部希望。他曾说:“我即一子,一坏即无后望。我老矣,不得不为久计也。”因此,张謇对张孝若的每一步成长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张孝若10岁时便外出读书,以后又多次赴日本、西欧、美国考察,而张謇常年在外,公务繁忙,父子见面机会甚少。于是,书信便成了父子二人相互沟通、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
  作为读书人,又是状元的张謇,对读书学习非常重视。当时,张謇的儿子正读初小,刚学写信,他给父亲的书信中凡有文字错谬,张骞必一一纠正。而张謇致张孝若的家书函电,也少不了叮嘱儿子要用功学习:“每日上课外能有两三小时安心用功,不愁不长进。儿其自砺!成人之基在是。”“勤学须有恒,不可或作或辍。”“国文须自于星期或课余温习,勿使荒落。”
  此外,张謇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注重教他为人处世之道。在校中,“对教师须温敬,对同学须谦虚”。入社会,“世道日趋于乱,人心亦趋于恶,君子处之,唯有中正澹退。儿若观易,当能悟父所言。儿处人须时时记定‘泛爱众而亲仁’一语。尤须记‘谨而信’一语。所谓《论语》《孟子》,信得一 二语,便终身受用不尽也。平日勿雌黄人物,勿随众浪掷可贵之时间,作无益害有益”。
  除了言传以外,張謇还施以身教,他告诉儿子:“父生平待人坦怀相与,不事机诈。人之以机诈待父者,往往自败。然父仍含容之。所谓君子落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也。”张謇一生待人诚信宽容,他要求儿子也要像自己一样。张孝若曾慨叹道:做名人之子难。而张謇对此早有认识,并时时告诫儿子:“儿须知父是有名人,儿子不易做;为世交长辈有名德人赏识,儿亦不易当。儿须自爱自重。”张謇在教育儿子时可谓考虑周全,孜孜不倦,足见其良苦用心。
  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是张家的传统美德,张謇十分重视对儿子的道德教育,他给张孝若的信中说:“天下之美德,以勤俭为基。凡致力学问,致力公益,致力品行,皆勤之事也。省钱去侈,慎事养誉,知足惜福,皆俭之事也。”俭朴的优秀品德,也是张謇一生清正廉洁的重要原因。他的以身作则也给家人带来了积极影响,他的儿媳陈石云曾回忆说:“翁起居不求适意,饮食不求丰美。对弟子恩威相济,常举先代寒苦适德为子弟勖。用钱于公益教育,虽千万不介意;不当用,虽寸钉断铁亦所爱惜。平时教人必勤俭刻苦。”
  在张謇的培养下,张孝若成为一位奋发进取的有志青年,20岁留学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即归国,襄助其父办理各项事业。1922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考察各国实业专使,周游欧美。1925年任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等职。1926年,张謇逝世后,他子承父业,主持南通各项事务,继续实业救国。应该说,张孝若一生所取得的成绩是与其父张謇的悉心教诲分不开的。
其他文献
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  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唐]释福全《汤戏》  别看我是一名茶文化工作者,可与人约着谈事时,却还是首选咖啡馆。倒不是本人“吃里扒外”,只是咖啡馆优点实在不少。其一,数量众多。几乎每一个大商场,都会有若干家咖啡馆。就近选一家,方便快捷。其二,价格适中。咖啡一杯要二三十块钱,虽说算不上便宜,但也能为一般人所接受。其三,简便快捷。有时候约人去茶馆谈事,
期刊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古人尊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等。孔子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还有学贵力行、躬行践履的精神,他以勤奋学习、勤勉修身、改造社会为己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创立了儒家学派。“学而时习之”——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期望自己的学术、学说能够用世,指导当时的社会实践。如果自己的信念能够变成现实,那一定是令人
期刊
“书香”一词,古已有之。原指古人为防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后常常被人们引申为读书风气。  阅读所品味出的书香,是源自心灵的味道。是世间的人情冷暖,是豐富的道德情操,是悠久的文化传承,是壮丽的大好河山……每一本书,诉说的是一个故事,一种情怀。而每一个故事包含着不同的酸甜苦辣,每一种情怀包含着不同的理想!所以,
期刊
随着晚唐末日的挽歌四起,唐朝走向了灭亡,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军阀的混战,王朝的更迭,使得乱世的文化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中原是文化传统最深的地区,虽屡经战乱,却不乏短期“小康”时光;唐末的文人学士在丧乱之际隐遁逃亡,保存并散布了文化创造的种子;南北文化上的联系也没有断绝,一些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而提倡文化活动,使这时的文化没有完全黯然失色。  此时的书法艺术处于唐宋交替之间,最主要的特点是唐代以
期刊
王夫之是我们所熟知的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他的一生著作颇丰,岳麓书社出版有《船山全书》,煌煌16巨册,是迄今为止对王夫之学说和著作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整理成果。不仅如此,王夫之的议论也十分深切,为后世所推崇;“船山学”的研究至今如火如荼。在他的史论著作中,《读通鉴论》无疑是很有名的一种,有学者认为,要想了解《资治通鉴》中的智慧、思想,就应该读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甚至把《读通鉴论》作为阅读《资治通鉴
期刊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是每个人身心的寄托。无论年龄几何,无论行得多远,“家”都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那么,这个人人都离不开的“家”是怎么来的呢?  “家”在甲骨文中主要有两种字形:一种是,外面像房屋的轮廓;里面像一头猪,并且腹部带有雄性特征,这是“豭(jiā)”的早期写法,意思是公猪,同时也表示整个字的读音跟“豭”接近。另一种字形是,跟前一种字形的区别主要在于里面表示猪的部分并没
期刊
一、打下广泛的基础  有一些人认为,学科的分类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另一些人则将学科的分类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他们认为古希腊罗马人强调条分缕析,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有学科的分类了。从世界范围来看,古代东西方的学科都不可能分得那么细,都是各学科的知识混在一起的,古代并没有严格的学科分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有文史哲、政经法、农工医这样的分法呢?中国古代都是综合性的学科,有些学科相对来讲是基础性的学科。因
期刊
引子:《步辇图》背后的故事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有两组人物:左侧三男相次而立,规矩而拘谨;前面执笏者是朝中的礼官,他红袍虬须,神态沉着,引导使者晋见。其后身形瘦小,头戴平顶小帽,身穿团花窄袖长袍,发饰与衣着都与其他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五十三  文成公主(625—680),李姓,名字不详,唐朝宗室女。其事迹主
期刊
关于“牛”的成语有很多,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对牛弹琴”了。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多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反其意而用之,创作出一幅流传千古的名画《对牛弹琴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可谓意境深邃,寓意深远。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一篇《画语录》,几乎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
期刊
旧事①:宫中有要市外物②,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③。贞元末④,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⑤,稍不如本估⑥。末年不复行文书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⑧,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⑨。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