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你感动、兴奋、激越、升腾,这种东西,就是一所优秀学校的文化与精神。
一、科学管理凸显学校精神
建立以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研讨会、家长联席会、学生代表会等,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等。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校长对教师在工作中的优点和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对教师的生活要真心呵护、关怀、扶助、体察……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生管理才能达到“管是为了不需管”(自觉行动)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
二、钟爱读书,创设学校精神
一所学校要发展,就必须要求教师读书,使教师在读书中博采广收,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涵养、有知识、敢于创新、有人格魅力的新型教师。具体到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应带领教师做到“四勤”——“勤读、勤写、勤思、勤做”,要引导教师把读书看成事业的需要,从而自觉地去读书。要倡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购书、藏书,指导学生读书、阅书,用教师自身的读书行为带动学生的读书热情,是校园书声琅琅。
学校要适时举办读书活动。创造师生的读书环境:向师生推荐专家建议的必读书目,建起教师专业素养书架:组织教师聆听专家的报告,邀请一线知名教师来学校讲学;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开展学生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一种需要、一种时尚。
三、营造环境,表现学校精神
一是让整个校园成为教育的大课堂。二是提升文化品位。确立校训、教风、学风、校歌、校徽。三是创办校报。校报的成功创办,为全校师生施展才华、展现风采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四是编写校本教材。五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举办作文和楷书比赛,举办校歌卡拉OK大赛、元旦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班际歌咏比赛、英语汇演、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营造了浓烈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进行校园建筑规划建设和绿化、美化、净化时,要把人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设计之中,要赋予环境以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人文教育氛围。硬环境的人性化、人文化布局无时不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一种和谐的心理环境,给人一种博大的“教育艺术力量”。
四、行为文化,标志学校精神
校园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的程度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体现,学校精神的标志。
(一)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开展“礼貌”、“孝心”、“爱心”、“感恩”和“和风细雨展淑女气质、谦虚礼让显绅士风度”专项活动,让学生不管见到哪位教师,都会很礼貌地叫“老师好”。学生们也主动在课间轮值打扫公共场地、拖地板,让整个校园整洁、干净。温馨话语大家说,靓丽校园大家建,以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特征的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
(二)认真落实有关规章制度。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在学生中开展修道德之身活动,修心灵之身、修健康之身、修溢美之身、修创新之身活动,引导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美育等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严格规范教师、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行为,通过师德讲座、师德演讲等,增强广大教师争做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广大教师严格自律,恪守职守,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学校要依法治校,通过民主的管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及时地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统一的集体。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洛厄尔曾说过,“一个学校在其富有活力的时候是最具有魅力的,而缺乏活力的学校则是在自取灭亡。”没有活力。没有激情,师生就会懒惰,行动就会迟缓。活动是粘合剂,让师生在互动中紧密连结在一起,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所以,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重视教师节、国庆节、校庆等重要节日的宣传活动,重视开展“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来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师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师生获得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兴趣得到激发,知识得到拓宽,技能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激发勤奋向上的精神。
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校园精神。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要通过构造团队意识、营造读书氛围、建立人本管理机制。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来构建校园文化,凸显校园精神,使学校精神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一、科学管理凸显学校精神
建立以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研讨会、家长联席会、学生代表会等,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等。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校长对教师在工作中的优点和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对教师的生活要真心呵护、关怀、扶助、体察……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生管理才能达到“管是为了不需管”(自觉行动)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
二、钟爱读书,创设学校精神
一所学校要发展,就必须要求教师读书,使教师在读书中博采广收,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涵养、有知识、敢于创新、有人格魅力的新型教师。具体到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应带领教师做到“四勤”——“勤读、勤写、勤思、勤做”,要引导教师把读书看成事业的需要,从而自觉地去读书。要倡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购书、藏书,指导学生读书、阅书,用教师自身的读书行为带动学生的读书热情,是校园书声琅琅。
学校要适时举办读书活动。创造师生的读书环境:向师生推荐专家建议的必读书目,建起教师专业素养书架:组织教师聆听专家的报告,邀请一线知名教师来学校讲学;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开展学生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一种需要、一种时尚。
三、营造环境,表现学校精神
一是让整个校园成为教育的大课堂。二是提升文化品位。确立校训、教风、学风、校歌、校徽。三是创办校报。校报的成功创办,为全校师生施展才华、展现风采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四是编写校本教材。五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举办作文和楷书比赛,举办校歌卡拉OK大赛、元旦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班际歌咏比赛、英语汇演、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营造了浓烈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进行校园建筑规划建设和绿化、美化、净化时,要把人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设计之中,要赋予环境以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人文教育氛围。硬环境的人性化、人文化布局无时不给人以美的感受,给人一种和谐的心理环境,给人一种博大的“教育艺术力量”。
四、行为文化,标志学校精神
校园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的程度的体现,也是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体现,学校精神的标志。
(一)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开展“礼貌”、“孝心”、“爱心”、“感恩”和“和风细雨展淑女气质、谦虚礼让显绅士风度”专项活动,让学生不管见到哪位教师,都会很礼貌地叫“老师好”。学生们也主动在课间轮值打扫公共场地、拖地板,让整个校园整洁、干净。温馨话语大家说,靓丽校园大家建,以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特征的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
(二)认真落实有关规章制度。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在学生中开展修道德之身活动,修心灵之身、修健康之身、修溢美之身、修创新之身活动,引导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美育等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严格规范教师、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行为,通过师德讲座、师德演讲等,增强广大教师争做光荣的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广大教师严格自律,恪守职守,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学校要依法治校,通过民主的管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及时地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统一的集体。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洛厄尔曾说过,“一个学校在其富有活力的时候是最具有魅力的,而缺乏活力的学校则是在自取灭亡。”没有活力。没有激情,师生就会懒惰,行动就会迟缓。活动是粘合剂,让师生在互动中紧密连结在一起,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所以,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重视教师节、国庆节、校庆等重要节日的宣传活动,重视开展“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来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师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师生获得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兴趣得到激发,知识得到拓宽,技能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激发勤奋向上的精神。
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校园精神。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要通过构造团队意识、营造读书氛围、建立人本管理机制。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及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来构建校园文化,凸显校园精神,使学校精神成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