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合”的理念引领“十四五”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高质量建设

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课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主体,不断提高专业课教材建设质量是做好职业教育教材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专业课教材建设质量,关键是要在把握职业教育跨界特征前提下,在“合”字上多做文章.教材管理要党政“合”;教材编者要校企“合”;教材设计要知行“合”;教材内容要正新“合”;教材形式要主辅“合”.同时,在全员化竞赛基础上,提出以全过程竞赛理念指导教材编写;在校企合作如何开发教材上,提出“1+1双主编制”“1:1双元编者制”的专业课教材建设新理念.
其他文献
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产生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生发逻辑既体现出明确的任务性特征,又体现出强大的内需性.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应主要围绕强化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强化劳动教育功能保障,在劳动教育中突出职教价值导向等方面,全面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
基于心理资本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探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心理资本对实习表现的影响机制以及作用边界.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心理资本对实习表现有显著正向影响;实习满意度部分中介了心理资本和实习表现间的关系;组织支持感调节了心理资本和实习满意度的关系,当组织支持感水平高时,心理资本对工作满意度的作用相对较弱.当组织支持感水平低时,心理资本对工作满意度的作用相对较强.研究为高职院校教育学生和企业合理安排实习生提供了实践借鉴.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劳动素养评价直接牵引劳动教育的方向与路径.基于中职学生人才培养的特殊内涵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融“生存、生活、生产”的劳动情境与任务,汇“能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发展维度于一体的劳动素养“三生三维”评价体系.
CIPP评价模式“不在证明而在改进”的本质特征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CIPP的全程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改良性评价与高职劳动教育的系统性、阶段性、差异性特征高度契合.基于CIPP模式,可以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4个维度构建具有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的高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愈发重视,对“双师型”职教师资的需求数量和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主阵地,在满足职业院校对高层次高素质职教师资的需求方面还存有上升空间.针对当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结合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以某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为例,运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对开发职教师资课程进行探究.
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条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教材标准与依据、教材内容、编写主体、教材审定等方面形成了大量实践和重要经验.基于国际经验,推动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构建教材现代治理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教材建设机制,从思想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方面不断提升教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能力,不断完善教材评价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跨界属性决定了教师队伍结构的独特性.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类型结构演变经过了从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三类为主体,以专职为主,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加强兼职教师为重点,再到教师教学团队、产业导师建设等多主体的师资队伍类型结构模式.职业学校教师分类管理除依据岗位设置要求出发,更应该考虑类型教育定位对教师队伍类型结构的特殊要求.优化教师队伍类型结构,形成适应类型特点要求的教师队伍分类管理逻辑尤为重要.
德国《“培训职业”目录》是“双元制”的教学标准之一,引导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德国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我国在制定专业目录的过程中,应借鉴其工作机制,落实每年动态调整的要求;借鉴其内部细分的经验,加强专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借鉴其衔接终身学习的经验,增加职业继续教育的内容;借鉴其基于工作领域设置专业的经验,加强专业与工作的对接.
职业院校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发挥着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农业职业院校面临招生困难、涉农专业吸引力不强、乡(镇)成人学校数量下降、农业产业人才升级等问题.为此,需要借鉴国际农业职业教育经验,调整涉农专业的激励政策.同时,还应依托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农业职业院校,以及联合社会多方力量,尽快启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工程项目,以期在五年内全面提升我国务农人员素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备受关注的难题,为克服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内生源动力不足、多方主体参与不够、制度标准不完善、信息化建设落后、质量文化意识缺失等诸多问题,提出实施以参与主体多元化策略、教育质量提升策略、制度保障策略和质量文化建设策略相结合的“四维度”策略来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