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融入地方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q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康巴优秀文化是以藏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复合文化系统,其中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包容开放、崇尚真善美等道德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融入康巴元素,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是构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徑。
  关键词:康巴;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体现着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康巴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与历史等因素,创造了积淀深厚、绚丽多彩、多元一体的优秀文化,其蕴含的道德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融入康巴元素,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发挥高校的文化引领作用,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是构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康巴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面
  “康巴”又称为“康区”,是我国三大藏区之一,大致为“当今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及市场上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1]自古以来多,康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地,逐步形成了藏彝民族走廊,藏汉等各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从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区域。从人文历史等方面来看,康巴优秀传统文化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以藏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系统
  在康巴地区,世居着以藏、汉、彝、羌、回、蒙古、傈僳族、满族、等二十多个民族,且各民族间一直以来都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方式分布在各地,其中藏族占据了70%以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和其他各民族长期和谐共处、相互共存,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康区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沉淀下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以藏文化为主体的,兼容汉、纳西、羌、彝等其他民族文化,具有多元、复合性的民族地域文化。”[2]有学者认为,“以康巴地区的藏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汉、彝、羌、回等不同的民族文化,并向外围不断扩散影响的有机文化生态系统。”[3]林俊华教授也赞同康巴文化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元化系统的观点,并认为康巴藏族文化是“吐蕃文化与康区土著文化和其他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康巴的多元文化的多元性是由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主体文化的开放性和宽容性、民族文化的相融性、政治势力的分散性所决定的。”[4]除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族文化以外,汉文化、彝文化、羌文化、纳西文化、伊斯兰文化都分布在康区,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并在当地文化系统中始终占居着一席之地。千百年的交融,使康巴地区的藏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文化系统。
  (二)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任新建曾说:“康巴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2]在康巴地区,无论是藏族,还是彝族、羌族、纳西族,都有着万物有灵的观念和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一切信仰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为普遍的共同信仰形式。作为一种信仰的历史形态,它是产生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甚至流传至今,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至为密切的崇拜形式。”[5]在康巴地区,这种自然信仰不仅包括对天、地、山、水的崇拜,也包含有对动植物的崇拜。认为天地万物是彼此依存的共同体,人只是宇宙同源共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众生平等,并无高低之分,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人需要借助自然界的力量才能继续生存,动植物是人类生存的资源,对动植物的撷取被认为是动植物对人的馈赠,同时又是对动植物本身的伤害。杨嘉铭先生曾把康巴文化的核心称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多元文化的和谐兼容、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香巴拉’人文意境。”[1]因此,康巴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平等相待、和谐统一价值观的文化,具有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生的生态文化意义,这是康巴优秀文化的核心。
  (三)开放而又特色浓郁
  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使康巴文化既表现出开放性的一面,又同时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康”在藏语中有边地之意,而正是相对于中央王朝和藏区统治中心拉萨而言的边缘性,使康巴文化有着相对较少的约束,从而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与此同时,康巴文化又是受多种文化影响后形成的非典型原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白玉县三岩乡还残存着现今国在内都极为罕见的古老父系氏族残余的“帕错”制度,在道孚和雅江交界的扎坝,至今依然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母系氏族制度;在木雅文化中我们尚可窥见党项与西夏文化的影子;在嘉绒文化中古嘉良夷文化的成分依稀可见;在鱼通文化中也不乏古羌文化的要素;在康东地区存在的贵琼、嘉绒、里汝、尔苏、木雅、扎巴、尔龚、曲域等多种独特的方言,仍是绝无仅有古代民族文化遗存的活化石,饱含着历史积淀的厚重与深沉,是研究我国古代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活的标本。在饮食文化上,藏族、汉族、彝族、回族四大文化并存,而藏族饮食又具有牧区、康北农区、康南农区、康东农区等四个文化圈。康区的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康北农区、康南农区、牧区、木雅、嘉绒等服饰都各具特色。在民居文化方面,牧区的帐蓬、康北的“崩空”、康南的土碉房、康东的石碉房,都各具地域特色。除此外,还有精美绝伦的壁画、唐卡、雕塑,五彩缤纷的歌舞、藏戏、说唱艺术等,形成了康巴文化特有的风格、流派和魅力。任新建先生言:“康巴文化具有历史积淀丰厚、内涵博大精深、形态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浓郁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持久的人文魅力。”[2]   (四)崇尚真善美、追求真理的道德准则
  康巴人通过对生产、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经验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深邃而极富普及价值的文化传统,康巴文化中的勤劳善良、团结和睦、勇敢精进、乐天博爱、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追求正义等观念,在当今世界仍有着积极的普世意义。宏伟崇高、英雄豪迈、神奇瑰丽的“活形态”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塑造了一位热爱民族、充满智慧、降妖除魔、惩惡扬善、恪守正义、爱护百姓,有着不畏强权、坚忍不拔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的英雄形象,深刻反映了藏族人民反对侵略、崇尚光明、向往和平与安定统一的美好愿望,史诗以典型化的理想人格集中体现了崇尚真善美、追求真理道德规范和准则。“《格萨尔》代表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可以说是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而且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6]目前这部史诗在蒙古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周边地区广泛流传,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传播影响力,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反映各民族交流交往的重要纽带和生动见证。
  (五)雄关漫道真如铁的红色革命文化
  康巴藏区不仅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红色革命老区,尤其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历经了11个省区,其中在甘孜藏区停留的时间最长、覆盖的区域最广。按甘孜州现有的行政区域计算,红军在18个县中的15个县(未到德格、石渠、九龙)经过、停驻,并开展统战、团结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等活动,时间长达15个月(1935年5月至1936年7月),在这里红军不仅完成了飞夺泸定桥和甘孜会师的壮举,而且还在泸定、丹巴、甘孜等地建立了许多党的地方组织和“博巴”革命政府,探索实践了党的民族政策,在这片土地得到了休养生息,为夺取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孜藏区人民为为红军提供粮食,保护红军伤病员,为红军带路当翻译,参加红军并肩战斗,血染疆场。邓小平同志做出了“甘孜藏区人民对保存红军尽了最大的责任”的评价。开国十大元帅中的九位和十位大将中七位在长征中也曾到过甘孜藏区。红军长征不仅在康区留下了革命的火种,而且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遗迹。在康区,一直延续着拥戴、支持红军,拥戴、支持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军队这一光荣传统。如建国后,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工作,帮助修筑川藏公路,为进军西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康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方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强化高校职能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对于地方民族高校而言,不仅要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也要对本土优秀民族文化进行保存、挖掘、传承和发扬,这是地方民族高校的重要使命。地处康巴地区的民族高校,由于天然的区域性与身在其中的自在性,血脉相连,且汇集了丰富的康巴文献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手段,是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从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看,高校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培养大量思维创新、道德品质优良、文化知识渊博的可靠人才,为优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聚居智力优势与人才优势。从科学研究方面来看,大量而集中的科研人才与现代化技能设备,使高校在理论创新与技术支持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为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在教学中融入优秀民族文化,如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活动等,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方式,向大学生介绍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在科研上有意识、有倾向性地对本地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有侧重地研究,积极参与康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传承,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这也是高校履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的重要体现。
  (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人类学意义上讲,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是人在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寻求精神归宿的自然体现,实质上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寻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二者存在内在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之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力量。”[7]从某种程度上说,“康巴”的形成过程是各民族团结、交融的象征,而康巴文化的产生、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对地方民族高校而言,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师生汇聚于此,必然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行为方式等存在差异和冲突,如何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康巴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具有超越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积极挖掘康巴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兼容性与厚重性、强化文化的整合,实现各民族优秀文化共有、共享、共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而为新时代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实体支撑。
  (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凸显中华文化符号
  “民族精神构建的实质就是一种文化寻根和文化建构,因此,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8]地方民族高校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主,少数民族师生占有较大比例,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少数民族元素,通过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可以深化广大师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师生了解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和非凡的创造力,从而振奋民族师生精神,昂扬其斗志,对于消解文化隔阂,发展、弘扬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自尊心和民族创造力,引导他们更加热爱本民族优秀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四)着力文化引领,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
  始终立于社会文化发展潮头,始终引领社会思想文化是高校一直以来的优秀传统。地处康巴地区的高校,有义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一方面传播先进知识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结合民族地域特色和办学实际,通过对康巴文化品牌的打造,在民族文化建设理论和教育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康巴地区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成为康巴优秀民族文化传播的驱动力和文化交流的辐射源。康巴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对于地方民族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将康巴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爱国主义精神与追求真善美等积极元素与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人才目标等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总体格局。各民族师生基于文化认同对各类康巴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有助于拓展校园文化行为内涵。学校的建筑风格、雕塑、报栏等校园景观融合康巴特色文化元素,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有助于彰显校园物质文化特色。具有优质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制度文化、校风学风等高校软实力就得以彰显。
  地处康巴地区的民族高校,不仅承载培养为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任,更是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康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中心。地方民族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作用,以建设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开放创新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展示学校的精神风貌,凸显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培养并向民族地区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最终达到提升影响力与竞争力的目标。
  I四川民族学院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康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四川民族学院质量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川民院发﹝2019﹞9号)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嘉铭.康巴文化综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 任新建.康巴历史与文化[M].巴蜀书社,014年版,第272页.
  [3] 周介铭主编.康巴文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页.
  [4] 林俊华.试论康巴文化的多元性[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5]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6] 降边嘉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开创《格萨尔》事业新局面[N].中国民族报,2017-3-10(11).
  [7] 徐德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光明日报,2017-4-10(15).
  作者简介:
  蒲华军(1982-),四川民族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码头项目建设应用EPC管理模式的原因分析,最终提出了码头项目EPC管理模式的具体应用,切实有效解决了码头项目建设中的问题,为顺利完成码头项目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EPC;码头项目;建设管理  码头项目建设时间长、参与单位众多,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码头项目建设中,应用EPC,不仅符合现阶段项目建设的潮流,也符合未来项目建设的趋势,有助于我国码头项目建设的管
期刊
摘 要:智能技术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自动化控制水平。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技术应用价值,其次深入探讨了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智能技术;应用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行业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和挑战,尤其是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有效提高了自动化控制水平
期刊
摘 要:目前,粉尘问题是影响选煤厂安全、高效生产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严重损耗了原料,并且还会磨损设备,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本文根据当前选煤厂的实际情况,对选煤厂产尘点以及选煤厂粉尘的危害进行综合探讨,并提出了选煤厂粉尘的治理措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必要参考。  关键词:选煤厂;粉尘;爆炸  一、引言  作为一个煤炭生产大国,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煤炭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
期刊
摘 要:西门子S7-200PLC具有接通延时、记忆延时、断开延时和1ms、10ms、100ms定时器等功能。在程序设计中,合理使用不同功能和不同分辨率的定时器,可以使我们的程序功能更完善实现更顺利,同时定时器除了定时功能外,还可以灵活运用,实现其它功能。  关键词:S7-200;PLC;编程;定时器  西门子S7-200 PLC内部,按功能分有三类定时器,分别是接通延时定时器(TON)、有记忆接通
期刊
摘 要:相比传统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没有无功补偿的问题,传统直流输电需要吸收大量的无功功率,因而需要大量的无功功率补偿及滤波设备。 而柔性直流输电的VSC技术不仅不需要将这些负荷通过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和电网相连,降低了供电成本,同时改善了环境。  关键词:传统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HVDC;VSC-HVDC  1.1背景概述  随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国家将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清
期刊
摘 要: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保证临床医学水平的提高。基于这种背景,需要尽可能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这已经成为临床医学工作者的迫切需要。当前在临床实践中使用的药物是生物活性药物,大多数药物会产生代谢产物。临床医学测试结果,它们将被药物和代谢物感染。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药大量出现,因为这些药物对临床检测结果的干扰仍处于研究的初期,这使得提高药物的准确性更加困难。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了电子、计算机、机械、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科技领域的优势,将工业生产中的相关设备进行有机组合,通过主控装置进行系统的控制,从而极大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成为我国大力发展科技的有效推动力。本文就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相关的工业智能制造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
期刊
摘 要:介绍荧光硫分析仪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情况,通过跟踪数据验证了硫含量分析仪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关键词:荧光硫;分析仪;应用  1 引言  食品正己烷技术要求中硫含量不大于2.0mg/kg,试验方法为SH/T0253《轻质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电量法)》(仲裁法)或SH/T0689-2000《轻质烃及发动机燃料和其他油品的总硫含量测定法(紫外荧光法)》。前者存在以下不足:使用试剂的叠氮化钠属
期刊
摘 要:自行车导航系统的开发分为移动端app和导航部件,硬件部分主要包括CC2650主控板,电子墨水屏模块,mpu6050模块。改论文介绍了实现自行车导航的原理同时系统实现的可能性,并对整体项目规划提供思路及原理框图。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惯导技术使短路程,低速的导航更为精确,同时通过低耗模块的使用,装置更为高续航,以及便携,在app端也更加人性化。  关键词:自行车导航;硬件电路;移动app  
期刊
摘 要:水生植物实际就是在江河湖泊中广泛分布的植物类群,其生长的湿地或水塘在较早之前便已经被用于消纳污水,因而有调节、处理水污染的作用。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指出了水处理中水生维管束植物、藻类的实际应用,探讨了水生植物的各项应用技术,望能为此领域研究有所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污染;应用技术  伴随当今城市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城市架构中的各方面均得到持续完善,但需要指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