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与不抵抗政策研究综述

来源 :神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7145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乃至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转折性质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执行的不抵抗政策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现笔者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观点撰写成文。现综述如下。
其他文献
2011年12月17日下午,是一年一度的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论文评选表彰大会。与往年相比,形式上作了一点改变,没有请专家作报告,也没有请获奖者上台作经验交流。而是开成了一个教育沙龙,话题是:诗性、课堂、教科研,由八位获奖青年教师作嘉宾。三个关键词,三个概念,放在一起,也就是要在这三者的联系中,阐述诗性的课堂与诗性的教科研的关系,或者阐述诗性与课堂、教科研的关系。还要阐述清楚:什么是诗性?诗性有哪些特征
课改十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面对汹涌澎湃的流行教育理念洪流。置身争奇斗艳的学校特色文化大观园,我们常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时常追问那个最本质的
"在职培训"往往意味着选择自主权的消失,受训教师不具有依据个人兴趣选择的自主权,一切培训项目均由行政安排,教师也得接受行政化的管理。在受训过程中,如果培训安排比较合理,
名校长与学校、与其扬名的事物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柳袁照身上得到了更有说服力的显示。  思考之一:柳袁照和苏州十中之“名”有什么特色?时下,正是名校长辈出的年代。有前沿思想、有时尚语言的校长亦不在少数。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些名校长是“名”在其个人才华上、发表在文章里,还是“融”在其校园中、体现在师生身上?柳袁照的思想和语言,属于苏州十中校园。这是我2011年3月去十中采访时就有的感觉。柳
曾读过报道潘文新的文章:《另一种飞翔》。也是从那时起,与他有了实实在在的接触,也因此不断地关注着这个年轻人的成长。  多年后,读到这一组案例与潘文新的管理自述,我深有感触:一个年轻的校长,把人生交付给教育,历经并参与了多所学校的华丽转身,在不断挑战中丰富和充盈着自己的生命,该是多么艰辛而幸福。  这是一个人的教育人生,也是中国当下教育大篇章中的一个音符。  令我欣喜的是,当年,那个谈锋甚健的潘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