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技工学校学生德育工作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人毕业后就从事德育教学工作,连任两届班主任,本人以7年来的德育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的亲身经历,探讨了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德育现状和如何做好班级的德育工作两个问题,分析了造成该现状的多种原因,提出了几点如何做好技工学校学生的德育教学和德育管理工作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技工学校 德育教学 德育管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接见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江泽民同志也曾讲“以 德治国” ,强调“德”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根本标志。在当前技工教育环境下,学校大都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德”的塑造,造成了当前学生德育素养的严重失衡,特别是德育工作相对薄弱的技工学校目前的现状,对增强德育教学的紧迫性尤其突出。那么如何改变新形势下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增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我们技工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头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面对现状,客观准确地分析技工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的缺陷及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本人身处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第一线,在此浅谈自己的几点见解,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德育现状
  1、过强的自我意识与本身较差的习惯落差大。
  现在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都是90后,他们大多表现出表現欲强、个性要强、贪玩懒做、团队意识薄弱等特征。新生在进入学校后,大多数开始疯狂的向别人展示自己个性,模仿成年人的言行,例如学习吸烟、上网吧、酒吧,还有的为了满足虚荣心而乱花钱,这些行为直接并且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尤其是道德教育管理。
  2、对自我的认知欠缺,尤其是心理认知存在障碍,缺乏学习动机。
  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大都渴望别人的认可和各方面的赞许,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他们的很多行为不被看好,自身与父母之间存在隔阂。认为父母根本就不懂他们,甚至是不爱他们,缺乏对自己价值的正确认知。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性格,易走极端。在人际交往沟通方面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
  再次,大多数技校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在生活中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排斥,在情感上缺乏内在的自信心。选择技工学校,主要认为上技工学校只是学习技术手艺,不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我们都知道的一点就是越来越多的技校生喜欢甚至迷恋网吧,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心和成就感,所以选择在网络世界获得自己的成就欲望,有些内向、羞涩的同学也喜欢网络世界,因为在网络世界里说什么、怎么说,都没人言语,相反,还会找到“守密”的倾听者,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这个知识经济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教育管理者很有必要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有所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教育向加强能力培养方向转变。现代教育在量化管理、学分表示的同时更要实施素质教育。
  二、如何做好班级的德育工作
  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曾指出:“你管教的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管理好班级、如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呢?针对这个问题,结合这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浅谈一下我个人见解:
  1、 以德治班——用美德渲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
  一位哲学家说:“要想铲除田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种上庄稼;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作为班主任要身先士卒,做好表率。教育学生应是:“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与知识相比,美德是每个人一生受用的财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去塑造他们的人格、品行,并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学会做人”是“学会做事”的前提条件,否则根本就不会“做事”。即班级管理首先要树立“以德治班”的观念。以德治班就是将班级管理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彼此展开商讨、互相交流,促进班级集体的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思想、心理都获得充分的交流和表达。具体体现如下:一方面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商定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也就是所谓的班规),对班干部的道德要求是诚实守信,工作热情、公平公正的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是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另一方面是自觉运用班级道德规范来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行来促进班集体的合谐健康发展。
  不难发现,学校在硬性管理上让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很谨慎,从而导致整个班级气氛缺乏生机、活力。在这种硬性管理模式下,配套带有合谐气息的“激励”措施,效果截然相反,因为激励犹如寒冬的一缕阳光温暖人心。在班级工作中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要求明确,在教室、宿舍的纪律卫生工作上用“示范教育”代替“严厉的批评”,变“惩罚”为“奖励”,以此激励学生的强烈责任感。特别对待当今90后的技工学生,这种充满温情,赋予情感化的教育,可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接纳,避免强制性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2、用心交流———用语言打开学生的心门。
  做好班级德育管理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把握学生的整体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而,在管理新班级时,有必要利用课后时间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谈心、电访及适度的观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新生班级中的部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一些“自由群体”,其实,如果再深入到学生中不难发现,这些“群体”往往是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成绩高低、家庭习惯、性格脾气或社会关系等因素自然而然形成的,如果能够加强引导,充分发挥“自由群体”中“首领”的“桥梁”作用,把它作为进行德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就成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好办法。在量化制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一些不理解或抵触情绪。班主任老师需要以一种“蜜枣式”方式———谈心来处理。一方面,直接面对面的“促膝谈心”。谈心,忌讳居高临下,把学生与老师放到同等的地位上,做到“促膝谈心”。在谈心处理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才能来对学生提出要求,且要从低到高,由易到难,然后逐步提高,逐步深入,将心换心地处理,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换位思考并实践,切记不可企望一步登天。   谈心的方式是可以灵活多样的。对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早恋问题、心理障碍、纠结等问题,不便于直接面谈。此时最适合间接谈心。间接谈心可以避免一些尴尬,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从容地做出正确的选择。间接谈心可以通过QQ聊天、手机短信、也可以采用电话交谈等方式。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促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在学生微信、QQ、微博说说上多用一些鼓励、肯定的言语。这种沁人心扉、催人奋进的评语,不仅能融洽师生情、赢得学生的信赖,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还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
  3、 人性关爱———将宽以待人的理念填满学生的心田
  对于刚离开家来到学校体验集体生活的技工学生来说,将面对生活自理、与同学老师相处、集体卫生和个人内务的整理等方面的全新考验。宿舍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此时班主任需要到宿舍多多走動,多陪她们聊聊天,多一些人文关爱,让她们减少对家的依恋和对新学校的不安与不适应,用关爱来引导学生。入学开始,情况可能会很严重,比如说宿舍卫生不清理,每天不按时作息、高声谈论影响他人现象。此时,作为班主任老师首先要以宽容仁爱之心来面对,允许学生在适应中不断反思处理问题。对学生教育时,选择恰当时机,切忌雪上加霜或火上浇油。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情绪波动比较大,教师要先稳定学生的情绪,若学生发火并有攻击性语言时,教师不妨先退一步,等他冷静下来再娓娓道来,言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还会让学生在心灵上感到温暖---来自班主任的仁爱,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会越来越认可并尊重班主任,班主任的威信自然而然的就树立起来了。另外,教师在与学生谈心解决思想问题的时候,要认真观察,选择学生心情最好的时候,这样既有利于双方切入主题,又有助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技工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表现更多的是将矛盾放在心里不断堆积,借助极端的方式激发出来。由此可见技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优化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采用一种“软管理”的理念会更有助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养。具体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⑴、深入宿舍,构建“温馨之家”。班主任应该经常到宿舍去与学生谈生活、谈家庭、谈学习、谈兴趣、爱好、参加学生的生日聚会等。多与学生共学习、享生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多一分关爱,尽可能帮助他度过难关,让他真正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温暖。
  ⑵、仁爱教育,用宽容之心理智解决矛盾。班主任要构建班级精神文化,树立优良的班风。在学生对班级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上,借助各种契机,形成班级独特的“宽容”性精神氛围。尊重学生的不同文化差异,不轻易改变学生特有的文化;努力实现学生个性文化的自由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形成“容纳”他人人格和思想的胸襟气度。仁爱教育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心的距离近了,隔阂也随之消除了,关系逐渐融洽和谐,宿舍里的各种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的引导者,要在班级的管理中树立威信,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拥有心灵上的沟通,“情感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在德育管理的原则性方面,依规办事,规范管理,这是必须坚持的。但在工作中必须有情感的交流,营造一种舒适温馨的氛围,使学生的性情得以愉快地表露。班主任应常进行换位思考,使得管理模式和处理措施让学生乐于接受。只有融入情感的德育管理教育模式,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奋进、团结友爱、有凝聚力的“家”。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3
  [2] 方琳,班级管理中全面培养学生素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 齐学红,马建富编着,职业学校班主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4] 刘兴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8,21(1)
其他文献
【摘要】:促进职业高中学生实践智慧(phronesis)的培养,应该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对自己能够进行有效的个人探索,通过探索提升个人人际交往能力,感知情绪变化的觉察能力、以及意志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关键词】:职业高中心理教育课 实践智慧培养 有效课堂  【分类号】G633.3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基本原则指出,要关注学生职业生
【中图分类号】G625.1  世界上的爱是多种多样的,而爱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教师的爱是一种特殊的爱,是一种高于友爱、异于母爱的爱,这种爱决不是溺爱,而是人育人之爱,世界需要爱,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的师爱会比医药的诊治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更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果,只有老师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无私的爱护倾注自己全部师爱,才能在教育的天地中取得丰收的硕果。  听人说,能遇上一位好老师是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让他们获得良好的个人素养。但单纯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讨厌此门学科,这样不但达不到学科应有的教育价值,更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基础学科,它本身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我尝试把生活中的现象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
【中图分类号】G623.1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