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纹枯病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是黑龙江省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稻作片面追求高产,大量偏施氮肥,增加密度,引起该病逐年加重。近年,黑龙江省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区水稻纹枯病大面积发生,为害程度之严重,产量损失之大是近年来所少有的。笔者结合调查,对近年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结合全省的实际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1 近年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特点
1.1发生范围广,面积大
据调查,近年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有22个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在佳木斯地区发生面积最广,其中建三江垦区受害面积就达20%。
1.2发生程度重,产量损失大
该病发病后叶片枯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秕谷增多,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达50%以上。该病以分蘖盛期到穗期受害最重,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叶鞘受害,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斑点,后渐渐扩大成边缘淡褐色、中央灰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的椭圆形。病斑多时,常数个相互结合成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面的叶片发黄枯死。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相似,但形状不规则。
1.4发病时间较为集中
调查表明,每年7月中旬起,该病就开侵染稻株并流行蔓延,到8月中旬已爆发成灾,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
2 病害流行的条件与原因分析
2.1菌源数量充足
水稻纹枯病在洋县属常发性病害,一般发病田中残留在土壤中的菌核数量达到150万粒/hm2以上,且生活力极强,土表的菌核越冬存活率达96%以上;土层下20~30,的菌核越冬存活率高达88%以上。当菌核数达90万粒/hm2以上时,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因此,充足的菌源数量是水稻纹枯病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2.2品种抗病性下降
经统计,黑龙江省发病株率在50%以上的水稻品种占69%,产量损失40%以上。这些品种在洋县已经种植多年,对纹枯病的抗性下降,亦是引发纹枯病大流行的原因之
2.3气侯条件适宜
黑龙江省7~8月正值雨季,相对湿度为82%~88%,水稻正是拔节期,有利于病菌入侵,从而加重了纹枯病的上升扩展。加之茅坪、金水、秧田地处山区河道,多雨多雾、光照少、相对湿度高,更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8月上中旬高温、多雨、寡照的气候条件与水稻生育期及纹枯病侵染流行的条件高度吻合,是造成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大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2.4栽培管理技术不当
2.4.1栽培不科学
不同的栽培方式对病害的发生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黑龙江省普遍采取合理密植,通风透光条件好,纹枯病发生轻;有些山区采用厢式栽培,间隔2m留1条通风沟,纹枯病发生轻;金水、秧田、茅坪等乡镇采取“铺盖”式插植、密度大,纹枯病发生重。
2.4.2施肥不妥当
从金水、秧田、华阳、茅坪等乡镇的调查情况来看,同是两季田或一季田,施肥量大、施肥种类单一、偏施氮肥的田块比实行配方施肥、施肥量轻的边坎田发病重。
2.5防治技术不到位
一是防治失时,由于纹枯病在黑龙江省正常年份未造成严重灾害,没有引起农户的重视,加之发病初期病斑隐藏在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及茎秆上,不易被发现,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当爆发成灾时,防治偏晚,收效甚微。二是用药不当。有的农户发现水稻叶片发黄,按照往年经验,买防治二化螟或白叶枯的药剂进行防治,施药不对症,自然没有效果。
3 防治对策
3.1选用抗病品种
黑龙江省目前尚无高抗水稻纹枯病的品种,但品种间对纹枯病抗病性有一定差异。因此淘汰种植时间长,抗病性下降的老品种,选用较为抗病的新品种是杜绝水稻纹枯病大发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3.2改进栽培管理技术
3.2.1精耕细作,减少菌源
对冬水田进行秋季深耕,深埋菌核;留作稻田的,春季耙耱后捞去水面的浪渣,清除残留的稻茬、稻草及田边杂草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严禁乱扔,传播病菌。
3.2.2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
氮、磷、钾、锌配合使用,增施有机肥;施足底肥,轻施、早施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
3.2.3适时播插,密度适宜
把插秧时间安排在高产插期,早熟杂交品种和常规品种密度控制在19.5万-22.5万穴/hm2,基本苗165万~195万穗/hm2,中晚熟品种18万~21万穴/hm2,基本苗135万~165万穗/hm2。采取垄畦栽培或厢式栽培,改变稻田生态环境,达到控制病害滋生的目的。
3.2.4科学灌水,适时晒田
根据水稻生育期的特点,合理排灌,把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做到分蘖浅水、足苗露田、晒田促根、长穗湿润、不早断水,改变长期深水灌田的不良习惯。尤其在分蘖末至拔节前要适时晒田,促进稻株健壮生长,起到以水控病、抑制纹枯病发生流行的效果。
3.3掌握防治适期,科学合理用药
一是掌握防治的最佳时期。以孕穗期一次防治最为经济有效嘲,结合洋县的水稻生长发育特点,确定洋县的防治时间在7月中旬。可根据高温、高湿等有利于病害发生的实际情况,连续防治2-3次,间隔7-10d。二是重点挑治。重点挑治易感病品种、发病早的高产田及上年发生严重的田块。三是合理用药。可用30%爱苗乳油225mL/hm2或5%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1200~1500g/hm2,或75%纹达克可湿性粉剂1125g/hm2,加水50对稻株中下部喷雾,或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0mL/hm2,加水30L/hm2,加土30kg/hm2,拌和制成毒土撒施在稻株基部。若施药后遇雨,天晴后立即重新防治。
(作者单位:154200黑龙江省萝北县种子管理站)
1 近年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特点
1.1发生范围广,面积大
据调查,近年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有22个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在佳木斯地区发生面积最广,其中建三江垦区受害面积就达20%。
1.2发生程度重,产量损失大
该病发病后叶片枯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秕谷增多,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达50%以上。该病以分蘖盛期到穗期受害最重,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叶鞘受害,初在近水面处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斑点,后渐渐扩大成边缘淡褐色、中央灰绿色、外围稍呈湿润状的椭圆形。病斑多时,常数个相互结合成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导致病部上面的叶片发黄枯死。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相似,但形状不规则。
1.4发病时间较为集中
调查表明,每年7月中旬起,该病就开侵染稻株并流行蔓延,到8月中旬已爆发成灾,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
2 病害流行的条件与原因分析
2.1菌源数量充足
水稻纹枯病在洋县属常发性病害,一般发病田中残留在土壤中的菌核数量达到150万粒/hm2以上,且生活力极强,土表的菌核越冬存活率达96%以上;土层下20~30,的菌核越冬存活率高达88%以上。当菌核数达90万粒/hm2以上时,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因此,充足的菌源数量是水稻纹枯病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2.2品种抗病性下降
经统计,黑龙江省发病株率在50%以上的水稻品种占69%,产量损失40%以上。这些品种在洋县已经种植多年,对纹枯病的抗性下降,亦是引发纹枯病大流行的原因之
2.3气侯条件适宜
黑龙江省7~8月正值雨季,相对湿度为82%~88%,水稻正是拔节期,有利于病菌入侵,从而加重了纹枯病的上升扩展。加之茅坪、金水、秧田地处山区河道,多雨多雾、光照少、相对湿度高,更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8月上中旬高温、多雨、寡照的气候条件与水稻生育期及纹枯病侵染流行的条件高度吻合,是造成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大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2.4栽培管理技术不当
2.4.1栽培不科学
不同的栽培方式对病害的发生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黑龙江省普遍采取合理密植,通风透光条件好,纹枯病发生轻;有些山区采用厢式栽培,间隔2m留1条通风沟,纹枯病发生轻;金水、秧田、茅坪等乡镇采取“铺盖”式插植、密度大,纹枯病发生重。
2.4.2施肥不妥当
从金水、秧田、华阳、茅坪等乡镇的调查情况来看,同是两季田或一季田,施肥量大、施肥种类单一、偏施氮肥的田块比实行配方施肥、施肥量轻的边坎田发病重。
2.5防治技术不到位
一是防治失时,由于纹枯病在黑龙江省正常年份未造成严重灾害,没有引起农户的重视,加之发病初期病斑隐藏在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及茎秆上,不易被发现,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当爆发成灾时,防治偏晚,收效甚微。二是用药不当。有的农户发现水稻叶片发黄,按照往年经验,买防治二化螟或白叶枯的药剂进行防治,施药不对症,自然没有效果。
3 防治对策
3.1选用抗病品种
黑龙江省目前尚无高抗水稻纹枯病的品种,但品种间对纹枯病抗病性有一定差异。因此淘汰种植时间长,抗病性下降的老品种,选用较为抗病的新品种是杜绝水稻纹枯病大发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3.2改进栽培管理技术
3.2.1精耕细作,减少菌源
对冬水田进行秋季深耕,深埋菌核;留作稻田的,春季耙耱后捞去水面的浪渣,清除残留的稻茬、稻草及田边杂草并集中烧毁,减少菌源,严禁乱扔,传播病菌。
3.2.2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
氮、磷、钾、锌配合使用,增施有机肥;施足底肥,轻施、早施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性。
3.2.3适时播插,密度适宜
把插秧时间安排在高产插期,早熟杂交品种和常规品种密度控制在19.5万-22.5万穴/hm2,基本苗165万~195万穗/hm2,中晚熟品种18万~21万穴/hm2,基本苗135万~165万穗/hm2。采取垄畦栽培或厢式栽培,改变稻田生态环境,达到控制病害滋生的目的。
3.2.4科学灌水,适时晒田
根据水稻生育期的特点,合理排灌,把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做到分蘖浅水、足苗露田、晒田促根、长穗湿润、不早断水,改变长期深水灌田的不良习惯。尤其在分蘖末至拔节前要适时晒田,促进稻株健壮生长,起到以水控病、抑制纹枯病发生流行的效果。
3.3掌握防治适期,科学合理用药
一是掌握防治的最佳时期。以孕穗期一次防治最为经济有效嘲,结合洋县的水稻生长发育特点,确定洋县的防治时间在7月中旬。可根据高温、高湿等有利于病害发生的实际情况,连续防治2-3次,间隔7-10d。二是重点挑治。重点挑治易感病品种、发病早的高产田及上年发生严重的田块。三是合理用药。可用30%爱苗乳油225mL/hm2或5%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1200~1500g/hm2,或75%纹达克可湿性粉剂1125g/hm2,加水50对稻株中下部喷雾,或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0mL/hm2,加水30L/hm2,加土30kg/hm2,拌和制成毒土撒施在稻株基部。若施药后遇雨,天晴后立即重新防治。
(作者单位:154200黑龙江省萝北县种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