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讨论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自主地展开讨论、质疑、辨析、释疑为主,使学生再加深理解、综合应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提高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的转化为问题情境,组织讨论,并将讨论所得的知识结构对理解和运用概念规律联系起来,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思维,使知识升华为能力,
关键词:问题讨论教学法物理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所以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的转化为问题情境。
问题讨论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自主地展开讨论、质疑、辨析、释疑为主,使学生再加深理解、综合应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提高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举,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教学实例:在教学“运动和力”的内容时,我就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拉开序幕:将细绳栓牢一只气球后跨国一米高的支架,将鸡蛋缓慢的拉起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直接落在桌面上。结果可以想见。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二)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是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例:针对教学中碰到的实际情况,例如(1)为什么你会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2)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双层玻璃?(3)乒乓球拍的正反正面胶皮各有什么作用?(4)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组织讨论
这一过程是问题讨论教学过曾的核心,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有问题内容展开讨论。通过学生独立的讨论、质疑和辨析,各抒己见,相互切磋,明辨是非。这种讨论使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信息变成师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可受到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效果,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概念和规律、掌握其应用,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提供显示而生动的实例和经验。
这一环节的要点是处理好学生独立讨论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讨论的主题是学生,应由学生自己设立理论依据和反驳。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达到生动、深刻、经久不忘的程度,才能是学生在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的收获,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得到的,因而才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教师的任何包办或仲裁都会削弱讨论的认知效益和思维效益。
但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课前选题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讨论过程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和控制讨论过程。引导,主要是对所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意义做简明生动的说明,重现或加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猜想与假设,敢于发表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反面意见等等。控制是适时的拨正讨论方向、掌握讨论的节奏,根据讨论发展情况及时的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等等。
三、联系、延伸、拓展
实施问题方式的教学方式的意义不止是得出正确结论本身,还在于讨论所得的知识结构对理解和运用概念规律具有联系、延伸、拓展的作用,讨论要想高层次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思维,使知识升华为能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扣住知识点,联系实际多举例。2.扣住原理,动手实验多设计。3.扣住一题,多解多用。4.扣住思路,鼓励发明创新。问题讨论方式是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学结构。它不同于在其他教学方式中只把讨论事实于局部的、个别的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应该动员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否则讨论将流于形式。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结合认知理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培养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广华.高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教书育人.2007,(4).
[2]赵菊梅.有效教学之问题教学法初探[J].学周刊.2011,(26).
[3]张建中,刘晓艳,沈效征.问题教学法刍议[J].中学教育.2003,(6).
关键词:问题讨论教学法物理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所以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的转化为问题情境。
问题讨论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和学的重、难、疑点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自主地展开讨论、质疑、辨析、释疑为主,使学生再加深理解、综合应用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提高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举,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教学实例:在教学“运动和力”的内容时,我就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拉开序幕:将细绳栓牢一只气球后跨国一米高的支架,将鸡蛋缓慢的拉起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直接落在桌面上。结果可以想见。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二)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是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实例:针对教学中碰到的实际情况,例如(1)为什么你会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2)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双层玻璃?(3)乒乓球拍的正反正面胶皮各有什么作用?(4)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组织讨论
这一过程是问题讨论教学过曾的核心,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有问题内容展开讨论。通过学生独立的讨论、质疑和辨析,各抒己见,相互切磋,明辨是非。这种讨论使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信息变成师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可受到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效果,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概念和规律、掌握其应用,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提供显示而生动的实例和经验。
这一环节的要点是处理好学生独立讨论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讨论的主题是学生,应由学生自己设立理论依据和反驳。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达到生动、深刻、经久不忘的程度,才能是学生在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的收获,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得到的,因而才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教师的任何包办或仲裁都会削弱讨论的认知效益和思维效益。
但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课前选题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讨论过程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和控制讨论过程。引导,主要是对所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意义做简明生动的说明,重现或加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猜想与假设,敢于发表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反面意见等等。控制是适时的拨正讨论方向、掌握讨论的节奏,根据讨论发展情况及时的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等等。
三、联系、延伸、拓展
实施问题方式的教学方式的意义不止是得出正确结论本身,还在于讨论所得的知识结构对理解和运用概念规律具有联系、延伸、拓展的作用,讨论要想高层次发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思维,使知识升华为能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扣住知识点,联系实际多举例。2.扣住原理,动手实验多设计。3.扣住一题,多解多用。4.扣住思路,鼓励发明创新。问题讨论方式是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学结构。它不同于在其他教学方式中只把讨论事实于局部的、个别的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应该动员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否则讨论将流于形式。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结合认知理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培养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广华.高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教书育人.2007,(4).
[2]赵菊梅.有效教学之问题教学法初探[J].学周刊.2011,(26).
[3]张建中,刘晓艳,沈效征.问题教学法刍议[J].中学教育.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