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组织当中心理契约的构建及注意问题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ov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契约是联系组织与员工的纽带,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之中,除了提供一份好的经济契约之外,更需要重视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性质入手,探讨了组织当中心理契约的构建以及构建心理契约所要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契约的提出
  
  “心理契约”的概念,首先出自社会心理学,后来被组织行为学家所借用,用来描述组织内雇佣双方之间微妙的人际关系和互动状态。目前来看,心理契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指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包括书面、口头、组织制度约定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侧重于对“心理”成分的关注;狭义的心理契约是指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一系列信念。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心理契约,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责任和义务的相互期望。
  
  二、心理契约的特点
  
  (一)主观性
  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心理契约的主体是个体,由于员工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家庭出身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对企业的心理需求势必就有很大的差异。正因为这种差异,使得个体对于他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因此个体的心理契约与雇佣契约的内容不一致。
  (二)动态性
  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正式的经济契约根据市场法规明确了员工与企业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利益关系,这些全部都是客观稳定的。但是心理契约却时刻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与修正的状态,任何组织的变动以及个体心态的变化都会对心理契约产生影响。另外根据波林·马金的研究,一个人在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越广,同时在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
  (三)交互性
  心理契约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心理契约是组织与个体成员之间相互建立的一种双向交互性的联系。它与组织承诺不同,它是指随着个体成员对组织单方面的投入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心甘情愿参与组织各种活动的感情。但心理契约是一种组织与成员的双向关系,一方面是员工对于自己在组织的权利,另一方面是组织对于员工的期望。可以说,组织与个体成员在心理契约当中处于主体地方,是完全平等的。
  
  二、心理契约的构建模型
  
  一般来说,企业与员工都有一个初始的心理契约,这是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对彼此的责任和期望的认知。随着工作的展开,企业便开始向员工或明朗或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企业的期望以及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每一个企业都会对个体员工有一个原有的心理期望,同时企业也会为自己确立一个自认为比较公平的责任内容和水平,并根据这种心理期待和责任的定位,于是企业便在日常各种行为当中体现出了它的心理契约内容。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之中,企业行为对员工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从而员工也形成了对企业新的态度和认知,这种新的认知与原来自身的心理契约中对企业的期望相比较产生了一个新的结果。如果与原来的期望不一致时,这种比较就会促使员工对企业责任的重新定位,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心理契约,新的心理契约又会导致其新的行为的产生。这种新的行为又会让企业对员工形成新的认识,也会与原来对员工的期望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与原有期望产生不一致时,企业也会对自身的责任行为做出调整,从而反映到组织行为当中。这样又进入了下一个循环之中。这一循环的过程如图所示:
  
  通过上图的模型分析,心理契约的循环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企业心理契约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影响,员工心理契约的变动以及员工心理契约对企业心理契约的影响。
  1、企业心理契约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影响
  企业的心理契约形成后,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组织目标的确立,企业会对员工提出具体的要求。同时,企业也会对员工产生相应的心理期望,在期望形成的同时企业也会对自身应对员工所承受的责任产生一个模糊的定位,这一过程就是企业期望与企业责任的比较过程。在比较之后,企业会产生一个自认为合理的责任期望定位,这时企业的心理契约形成了。这一过程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责任与期待不一定是对等的。企业在心理契约的作用下体现了对自身责任和期望的理解,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使员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一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比较活动,进而影响了员工的心理契约。
  2、员工心理契约的变动
  员工心理契约的变动包括两个过程:员工原有心理契约中的员工期望与企业行为的比较与员工心理契约内部的比较过程。员工会通过工作实践等各方面感知组织文化和组织标准,这些感知或信念会帮助员工确认关于企业将如何对待他们以及它们可能从组织获得的期望。虽然,这些期望从没有正式公开的讨论过,但他们却是构成心理契约的要素。在接受到了企业行为所传递的信息之后,员工势必会进行一个企业行为中体现出的企业责任与自身原有心理契约中对企业责任期望的比较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实际就是对企业责任和与其期望的企业责任相比较的过程。如果比较的结果是两者相符,那么员工就会保留原有的心理期望,不会产生新的;如果比较的结果是两者不相符,那么员工就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内容,并形成新的心理期望。不相符的结果也会存在两种情况,如果员工感到企业行为比期望要高时,员工会相应提高自己的期望;如果员工感到企业行为比期望要低时,员工也会降低自己的期望。
  在员工将组织行为与原有期望比较之后,员工会形成新的期望以及对自己对企业所负责任有新的定位。当新形成的员工期望高于原有的员工期望时,员工就会觉得自己曾经的责任定位低于组织对其所负的责任,因此员工会提高员工责任,更加努力地工作;相反的,如果新形成的员工期望低于原有的员工期望时,员工会认为自己原有的责任定位太高,但是企业不能给予同样的回报,因此员工会降低员工责任。这一比较过程不是单一方向的,相反心理契约的双方面即员工责任和员工期待是相互作用的,如果员工对自己的责任有了一个稳定而明确的定位,那么他就会对企业的责任报以等同的期望。这样,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心理加工之后员工形成了自认为平衡合理的期望责任,于是便形成了员工新的心理契约。
  3、员工心理契约对企业心理契约的影响过程
  在新的员工心理契约形成之后,员工就会将其自身的心理契约转化成为他的工作行为,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表现势必会被企业所感知。如果员工的行为达到了企业对于员工的期望,那么企业基本上会保持原有的心理期望;如果员工的表现超过了企业的预期,有着特殊的表现和卓越的成绩时,企业会给予某种方式的鼓励;如果当员工的表现低于企业的预期,那么企业就会采取某种相应的措施纠正员工的行为,使其符合企业的期望。一般来说,企业的心理契约是很稳定且难改变的。当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契约,包括企业责任和企业期望时,一般企业会主导并影响员工的心理契约。
  
  三、心理契约的构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心理契约是联系组织和员工的纽带,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大潮之中站住脚,就必须要构建完备的心理契约。那么,在企业构建合理的心理契约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一个组织要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就要让组织、成员双方保持和谐一致的心理契约,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认同,拥有共同的愿景,而这就是组织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组织文化中的价值观对成员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当这种影响转化为员工行动的内在动力时, 它能够使员工的行动由外在激励的推动上升到自我认同的高度, 进而转变为自觉行为。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构建完备心理契约的关键,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就是指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建立在充分注重发挥人的能力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来进行。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和潜力,无疑给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空间,同时也增强了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念,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目标,而这种信念使得组织期望的工作绩效能够快速实现。
  (二)进行有效的沟通
  个体员工的心理活动是不可控制的,因此为了给员工传达正确的信息,企业和员工的有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有的新员工进入组织时,热情饱满,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情绪却逐渐淡化,这也许不是组织没有提供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则是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必须经过的一个调整过程。这时,员工会对心理契约重新进行评估,面对这样的正常的反应和心理契约“危机”,组织和员工之间需经常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沟通,这样组织通过追踪和了解员工的思想和期望,组织和员工之间便逐渐形成了合理的、完备的、相互依赖的心理契约。因此,如果企业对于其价值观以及组织行为不能明确地解释给员工,那么员工必然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而且经常会对组织产生误会和误解。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引动和激励,并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予最大的满足,借此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此外,也应该给员工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最大程度地满足其自主权的心理要求。同时还要对员工进行一定的约束,如果给员工的自主空间是以组织的利益为代价,就必须加以控制。当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时必须要注意适度,激励与惩罚的目的在于引导员工全力以赴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奋斗。激励不足或惩罚过度会造成员工的满意度下降,不利于企业稳定员工队伍和吸引人才,激励过度或惩罚不足则会助长员工自满的情绪,削弱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大企业的运行成本。同时,企业还要注重研究员工在需求上的个性差异,在遵循激励与约束公平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灵活地运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以及相关的约束手段。总之,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会增加员工的奉献精神,为心理契约的构建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宋永丽.组织中完备心理契约的构建[J].渭南师范学院院报,2007(1).
  [2]刘魏文.论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新模式[J].东方企业文化,2007(11).
  [3]王伟红.初论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的耦合[J].现代管理科学,2008(9).
  [4]叶逢春,赖作卿. 心理契约对组织文化的影响探析企业文化[J].中国集体经济,2007(1).
  [5]银星严.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心理契约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07(8).
  [6]朱蕾.基于心理契约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7]张可为.企业与员工心理契约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8]陈瑜.组织变革中的员工心理契约构建[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9]李由.基于心理契约的组织成员满意度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5).
  [10]聂延庆.企业管理的心理契约构建难点分析与启示[D].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10).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Steve Jobs治下的苹果远远称不上是完美的,但现在有许多批评家和怀疑论者认为Steve Jobs的统治接近完美。雅虎金融频道的一个小伙子认为:“Steve Jobs从未做错过任何事情。” S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生存需要,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以人为本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也在农村。顺势应时,与时俱进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为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客观需要。绍兴县作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形成三个文明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面临的新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随着几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生产力得到狂飙式发展;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拓宽了人们参与政治以及利益表达的渠道;人类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促进了各种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在现代社会,利益集团人数不断增加,涉及范围逐渐扩大,影响力与日俱增。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公开运动、和平示威、影响选举等各种方式影响着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使得政府部门不得不考虑到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然而,利益
本文利用Banach压缩映像原理证明了在Lipschitz条件和线性增长条件下,一类具有依赖时间和状态延迟的随机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
战后初期,从1945年一直到1961年,韩国经济由于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和受到战争的破坏,不得不依赖于支持它的美国。美国出于冷战地缘战略的考虑,大力支持和援助濒于破产的韩国,在战后韩国的经济恢复、经济建设和对外经济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从而使得韩国在经济上逐渐形成了对美国的依附。    一    美国军政府在统治韩国时期(1945—1948年)扶助韩国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首先,军政府于
一场爆发在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其影响之深远、后果之严重,恐怕是任何国家、个人都不敢轻视的.尤其是近几个月来,各国各类经济统计结果都呈现出一个共
一茶一坐以台湾美食当作餐品主轴。台湾美食的生成与发展,可以说是台湾近代史的缩影,融合了闽南、客家、中国八大菜系的美食精华,也因历史变迁更融进了日本、欧美食物的元素。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