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为何成难题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rong1988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的公开,参照本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制定。”
  但高校与全额财政拨款的政府机关不同,高校的经费来源除了财政拨款之外,还有众多的自收自支,如学费收缴、社会捐赠、科研项目、校办企业、联合办学培训等;而且,高校的三公经费使用也较为分散,除了学校“行政”之外,访问访学、交流交换、会议讲座等都可能在不同的项目中开支了,有的高校还将教师的交通补贴、餐饮补贴算入了津贴之中,导致了事实上的统计困难,预算和决算也不准确。
  这种种的现实境遇,造就了高校三公经费迟迟没有达到透明公开的现状。
  难题一:融资多样化后的监管真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中国高校自身的融资渠道相对于其他事业单位来说更加的多样化,这无形中加大了高校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难度。目前为止,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政府拨款、市场筹措和学术项目。高校经费来源的政府拨款,是指政府直接面向高校划拨经费。高校经费来源的市场筹措,是指高校通过市场运作筹措办学经费,主要渠道包括面向社会提供服务、通过提高办学声望和教学质量寻求捐赠,吸引更多的学生并收取学费。高校的学术项目经费,是指高校通过承担国家和社会的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和社会问题研究项目,并藉此获取项目经费支持。
  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样化,使得高校在经费的使用层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有些经费的明细更是成了监管的真空,这样使得监管的难度变得异常的艰难。尤其是对于高校自身筹资的那部分资金,监管更是无从谈起。
  无论是高校“三公”消费本身问题,还是治理“三公”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追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观念、体制方面的原因。
  难题二:观念及认识误区
  不同的观念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中国高校的“三公”消费问题和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在观念层面上带有明显的“前市场经济”烙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莫于川认为,“三公”乱象充分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理念。尽管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理念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在财政体制的设计上和运行上则是以国家为中心的,以适应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发展体制。它强调国家利益至上,从而形成服务于国家和政府的财政体制和财政观念。这种财政体制和观念具有封闭性和人治性,客观上忽视了财政的公共性、公开化和法治化。
  等级身份观念也是造成教育三公经费至今未公开的罪魁。无论是中国传统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主义,事实上都是一种等级官僚体制,高校也概莫能外。与这种体制相辅相成的是等级身份观念。这种等级既是一种身份荣誉象征,也是一种福利待遇。因此,多数高校官员认为,享受这种待遇是应该的,也是心安理得的。在这种观念下,很少有人把自己的身份和福利待遇与“三公”消费以及花纳税人的钱联想在一起。许多高校官员对在“三公”上的挥霍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他们认为反正没有装入自己的腰包,你不能说我贪污,也不能说我腐败。为公家做事,花公家的钱,这些钱不花白不花。
  难题三:体制尚待完善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指出,中国高校“三公”乱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的缺陷或监督体制的不协调、不到位。
  人大审查监督的不到位。从宪法文本上来讲,政府部门对高校做出的财政预决算是要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查和监督,但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查与监督事实上大多流于形式。严格地说,这是人民大表大会未能按照宪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是一种不作为行为。
  高校行政部门内部治理局限。近年来,国务院的关于治理三公消费的举措对于推进高校行政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这些措施只是国家各级行政系统内部的治理和自律。如果没有高校体制外部的制约与监督,最终也会懈怠而失去可持续性。
  审计机构的尴尬地位。在我国,各级审计机构隶属于政府,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它向行政首长负责,是行政部门内部的审查机构,而不是像国外许多国家那样,或向立法部门负责,或属于司法系列,或不隶属于任何其他权力部门。我国各级审计机构的这种尴尬地位,在监督平级部门力度上大打折扣,即使审查出高校什么问题来,在行政处罚和司法惩治上几乎没有什么权力,最终不了了之,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权威。
  社会监督缺乏有效渠道。由于我国民间社会组织还不发达,公民社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信访渠道并非畅通,舆论主流媒体还没有发挥其强有力的对高校监督的作用。
  高校“三公”信息公开做不到位的根源在两方面:一是在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里,学校没有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地办校;另一方面,高校是事业单位,在这方面存在运行监管的空白。
其他文献
除了课本中国学内容占比加重,长沙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加重了学生对国学内容的学习和诵读练习。  在大同二小,五年级二班的同学除了课本学习外,老师还要求他们背诵《日有所诵》。每单元内容基本以诗歌为主,既有余光中的“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更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芙蓉区小语会理事长、大同二小语文老师李娟娟认为,中国语言之美,要静静品读;而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
江西省两名高三学生勇斗歹徒,夺刀救人,因伤无缘高考的事件引发社会关注。针对此事,教育部已经委托江西省教育厅,专门前往看望、慰问见义勇为的两位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表示高度赞赏,希望他们安心治疗,祝福他们早日康复。并表示,待他们身体康复后,教育部门将为他们组织单独考试。(2014年6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为见义勇为考生提供“补考”机会,而不是直接保送大學,本身就是对他们见义勇为行为的一种嘉奖和鼓励
济南历城区北全福小学大课间小学生在教室内做武术健身操。近日,济南遭受雾霾天气的影响,为减少户外运动,防止有害颗粒物吸入肺部,小学生只好在教室内练武术健身操。
作者:聂小晴  出版:中国纺织出版社  人的一生,充满了种种变数,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我们可能很努力,但收获寥寥;我们可能很执著,但前途茫茫;我们可能很用情,但总被情伤;我们可能很真诚,但总被雨打风吹去。世界很精彩,世界很无奈。有人因此颓唐,有人因此慌张。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心态问题。改变内心的纠结,关键在于改变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因此,《国学下午茶:国学大师的24堂心灵课》汇集了胡适、
作者:大冰  出版:中信出版社  《他们最幸福》是大冰一段十年的精彩生长之路,也是路途中十个不同的幸福故事,更是一段对当下价值观有形无声的生活抗议。多栖身份的大冰,从主持人到民谣歌手,从江湖游侠到资深文青,他抱着一只手鼓行唱在天涯中,却从未将故事写在纸面上。他这十年的行走生长,一路遇见了更多传奇精彩的同行人故事。此般真意首次成文,不说教不励志,只是将这些故事分享出来。在他们的故事中,有的是无畏的奋
禁闭挑战  2020年11月中旬,在网络平台上有多家公司举办“禁闭挑战”,挑战者须在没有任何电子设备、无任何时间提示、与外界零接触的房间内独自生活30天,还须签署协议允许全程直播。如果挑战成功,就能获得5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奖金。只要禁闭30天,还有人好吃好喝供着,就能拿到5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奖金,这样的“好事”让不少“宅男”“宅女”跃跃欲试。可实际上,这钱并不好赚。对于此类极限挑战,心理专家认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书评  红笺小字  全书的主线是一对兄妹被迫经历了童年分离。被忘却的记忆到底有多重,胡塞尼选择了这个看似难以捉摸又最能引起教育共鸣的课题,只不过,他尝试的是亲情。本文的开头是一个父亲睡前为女儿讲的故事:穷苦的男子被魔王夺去了爱子,千辛万苦到了魔王宫殿发现爱子被很好地照顾和教育了。他无奈地选择了离开。离开时,魔王给了他可以忘记的药物。  许多人说胡塞尼
城乡结合部小学的教师素养问题是一项值得重视的问题。相比城区学校,地域相近但学校基础差异较大的特殊性使教师们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学习习惯欠佳等因素的影响下,广大教师的工作是忙碌的,普遍感觉时间不够、心力交瘁。因此,学校确立并提出了“阳光教育”,力图通过一系列教师素养驱动性提升机制的构建,使阳光教育文化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让教师的阳光素养滋长阳光课堂,浸润阳光德育,加快
【本期话题】  阅读教学  可让学生心智丰满、灵慧成长,有阅读才是好教育  【话题背景】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阅读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规范语文教学行为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今天的学校中发扬光大,将传统文化应用于今天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是一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在这方面做了积极尝试并取得了成效。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是北京市丰台区一所公办完全中学,初、高中共48个教学班,全校师生2000余名。丽泽中学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现代理念、学校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到学校工作之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