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自然遗产地景观规划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6014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石林是我国独特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造型不仅在国内享誉盛名,2007年6月27日以云南石林为主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为石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将针对石林景区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为石林景观的未来发展规划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石林;自然遗产地;景观规划
  随着石林风景名胜区名气越来越大,到石林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游客也在不断增加,2015年全年接待游客已突破400万,石林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也能够为石林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来源,与此同时基于对石林的保护也使得当地的居民生活出行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一、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简要介绍
  2007年6月27日以云南石林为主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项世界自然遗产,云南第3个世界遗产,昆明第1个世界遗产。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成为中国政府当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核心区)面积48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980平方公里。云南石林地质自然遗迹保存和展现了最多样化的喀斯特形态,高大的剑状、柱状、蘑菇状、塔状等岩柱是石林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溶丘、洼地、漏斗、暗河、钟乳、溶蚀湖、溶岩天生桥、溶岩断崖瀑布等,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喀斯特形态都集中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喀斯特地貌全景图,因而有“世界喀斯特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誉。云南石林因其发育演化的古老性、复杂性、多期性和珍稀性以及景观形态的多样性,成为世界上反映此类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的典型范例和“石林”二字的起源地。
  石林距市区约78公里,但是一旦进入石林,就会远离城市喧嚣,进入到大自然的怀抱,这里地理气候因素都成为造就石林的鬼斧神工。因此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更利于地质学家,尤其是喀斯特地貌学家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这样大面积的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包含了很多景区,其中还与很多乡镇结合在一起,一同被划分为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面对如此幅员广阔,并结合了鄉镇的复杂保护项目,现阶段的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情况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景区保护,另一个就是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一)景区保护存在不利。由于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占地面积较大,因此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仍然会存在保护上的漏洞,尤其是当游客较多时,就会出现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另外由于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与乡村结合紧密,很多区域尚未被开发,这样就很难保证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不会对石林景观造成破坏,因此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将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人类居住环境合理规划,减少由于人类活动对石林景观的破坏。
  (二)由于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属于偏远地区,在这里虽然有很多村落,但是相对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当地居民的生活来源多数依赖于政府补贴。对于当地的很多交通、水电设施建设也都只能依赖于国家和政府的投入。在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内为了保护石林明确要求当地不能够进行破坏植被和地形地貌的生产活动,这样就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能够从土地使用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少,就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观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自然景观,平衡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在对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保护,使得景区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当地乡镇的生活质量能够有所提高。
  (一)在许多世界遗产地景区,经常能见到世遗与国家5A景区两块牌子并列的情况,石林也不例外,因此便产生了一种提法,即开发世界遗产,或者说开发与保护“并重”、“并举”,这些提法都存在着偏差,很不科学。“尽管对于落后地区来讲,开发旅游资源是保护旅游资源最好的方法”,适度开发所获得的旅游收入可以为保护景区带来较多的保护资金,对于世界遗产来说,应当保护优先,科学展示,完美传世,坚持依法开发、理性开发、按规划开发、科学开发四原则,而不是“开发”。在坚持“保护第一”原则的前提下,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适度开发进行细致全面的科学论证,真正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利用方式。
  (二)需要合理规划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景观建设。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不仅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在进行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应该避免对景区的过度开发,将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建设成为一个能够供人们鉴赏和体验大自然之美的景区,而不是简单利用其赚钱,对景观的开发需要适度合理。
  目前石林就保护区范围内的五棵树村村民的迁出做出了相应的补偿,除经济补偿外还在保护区范围外较近的位置统一建盖了彝族第一村,并且配备了齐全的设施例如摔跤斗牛场、民族幼儿园、休闲娱乐室、待客处等保障其生活所需。
  四、结论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作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赠,对于人类了解自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能够将这份自然的礼物更好的维护,需要加强对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景观规划,避免对景区的过度开发,同时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干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赵桂珍.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村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4,10.
  [2]高燕梅.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怎样保护与发展.[J]社会主义论坛,2012,7.
  [3]杨波.以旅哺农推动石林旅游持续发展.[J]旅游纵览月刊,2015,12.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期以来,文化馆在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文化馆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特殊功能进行了阐述,然后对文化馆如何发挥文化传承和保护作用提出了几点途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馆;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功能;途径  文化馆作为我国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在文化保护与传承
期刊
摘 要:自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政策诞生以来,近些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民族地区,受到其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和民族发展三方面特殊性的影响,新农保政策的实施也存在着特殊性。通过B·盖伊·彼得斯的参与式国家的理论探讨发展民族地区新农保政策中公众参与的参与因子、参与链和参与圈的三步路径。  关键词:新农保;民族地区;参与式国家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
期刊
摘 要:乡镇文化站是农村唯一的文化事业单位,肩负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乡镇文化站能否以新颖的、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地抵制现代文化中各种消极的现象,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是广大乡镇文化干部责无旁贷的职责。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一、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政
期刊
摘 要:基于对地方构建的"村村响农村广播系统"的调研和对比,本文对典型"村村响农村广播系统"的系统功能、基本组成、系统架构及接收终端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归纳了系统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介绍了工程建设和管理维护中涉及的标准。结合中国现有广播技术体制,论文进一步对典型"村村响农村广播系统"的特点、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更多还原  关键词:应急广播;大喇叭;村村响;调频  一、应急广播(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正确看待文化发展,以及如何面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当前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自治县普米族民族文化发展为例,分析了当前存在的语言传承危机、文化资源流失和文化意识淡化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普米族文化;传承;保护  一、云南兰坪县普米族文化的特色与发展状况  
期刊
摘 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質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进行了信息的阐述,也明确表示要通过各种正规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在我国现代化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本文将以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仔细分析其传承与创新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近几
期刊
摘 要:赵家沟的桥是赵家沟“带头大哥”的血汗结晶,也是群众力量的显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赵家沟的桥是一个典型的奋斗实例,它赢得的不仅是雷鸣般的喝彩,更是浃髓沦肌的文化传扬。  关键词:赵家沟;桥;富裕  赵家沟背靠牛岭山,乌龙河从村前穿过,村里的农田主要在河对岸。这乌龙河如同系在赵家沟脖子上的一条飘带,不发水时,让赵家沟增添一份南方水乡的风韵;可一旦发水,村人不便过河料理农事,这飘带便勒得赵
期刊
三官庙就是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庙宇,是我国古代各地多处都有的标志性建筑。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座三官庙,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三官神像,就是千万民众顶礼膜拜的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记载曾经、感念当年的历史存在。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的西侧就是三官庙的遗址,现存一通《三官庙施茶碑记》碑,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刻立。青石质地,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属于公共文化,关系到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文化传承的载体,必须加强公众对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同时也能够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属性出发,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  關键词: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来自民族民间文化。民间文化一直是由社会公众自发的进行传承,而公共文化则是由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多彩,构成了共同的民族文明。如果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有多长,民族文化的渊源就有多远。在华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就成了各民族的一种品性、一种文化、一种气质。  关键词:羌族民间打击乐;艺术特色  21世纪是各国民族文化大融合,大交流的时期。中国打击乐除了在继承传统演奏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也开始吸收具有异国情调的音乐风格,形成一种全新的中国打击乐。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