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春的感伤到集团的吼叫——《名优之死》版本辨析

来源 :东岳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xwork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优之死》共有三个版本:初刊本、初版本和修改本.初刊本体现出20年代田汉话剧创作与演出实践的密切相关性,但存在着人物设置不连贯、名字混淆等问题.初版本基本保留了初刊本的原貌,寄托着田汉对艺术与爱的极致的追求,表达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五四青年共通的“青春的感伤”.修改本既对初版本进行了细节上的勘误,也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立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拔高,表现出田汉“现实的觉醒与集团的吼叫”.初刊本和初版本是研究田汉早期话剧创作的重要依据,修改本则折射出田汉创作心态的变化与时代语境的变迁.
其他文献
哲学诠释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整体上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文化发展的规律.通过哲学诠释学的解读,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经历了革命文化、改革文化与文化复兴三
尼采和鲁迅都对各自的道德传统进行过激烈的批判,长久以来人们也习惯于依据这一外部事实来确认两位思想家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但是这一做法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且还遮蔽了真正的
张爱玲重写、改写的情况中既包含着隐秘的创作心理,也折射着张爱玲的经典意识和鲜明的读者意识.在张爱玲重写与改写的文本之间,构成了一种奇异的互文性,它使文本故事内容呈现
黑格尔把世界历史视为精神自由实现的历史——从“知道”一个人的自由到“知道”部分人的自由再到“知道”所有人都是自由的,精神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他批判
司马氏亡魏成晋始于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因这次政变,剪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自此,曹氏宗室已基本上退出政治中心,司马氏掌控了曹魏朝政.治史者虽对高平陵之变
黑格尔曾定义了世界历史的主体、发展历程,最终以绝对精神为目标论证了世界历史的永恒性,马克思完成了对这一思想的批判.针时马克思的批判及其结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马克思
旅美“韩华”这个特殊的华侨群体在教育、人格养成、语言以及日常、节庆与婚丧习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多地融合文化特征.把旅美“韩华”一个多世纪的辗转播迁和国际关系史以及
鲁迅《出关》的现实寓意,除开对傅东华“优待老作家”的讽刺外,还有着对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和香港遭遇的再现.但文本的叙事框架、人物的言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