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建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eizhujiu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到了高中又有新的要求、新的目标、新的挑战,但总是有人抱怨高中语文难教亦难学。有人甚至说高中语文像云、像风又像梦。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十多年,觉得高中语文是有意的,有味的,有益的。要想教好或学好高中语文,认知与分析尤为重要。
  语文是植根于生活、生命的学科,它的任务是锤炼思想与思维,提高语言和文字的能力。这一任务强调从心理上、哲学上、美学上认知与分析语文,进一步走进语文、解读语文,让语文更好地服务于人生,服务于社会。
  综观整个高中语文,文本本身就是阅读。综观整个高考语文试卷,文本本身就是读与写,就是母语的能力的释放。
  读——阅读,就要考虑到阅读的本质,涉及阅读的心理、阅读的状态、阅读的方法等;写——写作(包括答题),就要考虑到写作的本质,涉及写作的心理、写作的状态、写作的方法等。读要求对语言文字有效地理解、吸收、判断、鉴赏、评级,写要求有效地对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见解、主张。
  明确读与写的目标,语文的本质就好把握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文,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语文就是汉语文,简称汉语或语文,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是书面语与口头语言的总称。
  有了语文的认知与分析就有了语文的世界观、语文的方法论。从事多年高中语文教学,我认为高中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对语文内涵与外延的解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语文世界观与方法论。
  对语文的内涵与外延的认知与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理解语文,学习语文。语文是生活化的语文,是审美化的语文,是思想化的语文,是大语文。语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期的积淀,需要不断的感悟。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分必修与选修两大模块,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体现出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从文本选材看,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面面俱到,从文本性质看,文学性、思想性、审美学并举。
  在高中阶段,学生主动选择与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多了。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后一部分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安排。
  “阅读与鉴赏”是教材的主体,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的作品,教材兼顾文体与人文内涵。作品的阅读有的要求对侧重于形象性较强的作品进行品味与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感悟,有的侧重于对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意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即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促使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旨在综合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量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效阅读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良好的阅读心理是阅读的前提,我们对作品进行审美的期待,就有了阅读的兴趣与需求。接着我们要对作品进行圈点与批注,有效分割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转化重要信息,形成对作家对作品的对话,从而了解作家创作的意图。阅读文本离不开对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的认知与分析,文本的一词一句都有着对文本的解读信息,故分析文本需要建构字词句的系统,从浅层到深层的解读。要利用注释、背景等信息有效地筛选、认知、分析作品,进行赏析与评价。
  当然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忠于作品,另一方面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从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的向度考量,学生就可以形成阅读的高度、广度、深度与精度。
  有了对对象、情感、主旨、题材、内容、形式的熟识,对作品的宏观与微观的掌握,学生阅读的意识与状态就能自然地彰显。学生从自主阅读中获得阅读的心理、阅读的生理的需求满足了,阅读效果就会更显著。
  从试卷层面看,无论是模考,还是高考,试卷都有一定的样式,一定的题型,一定的创新,语文的试卷结构与内容与语文的素养考察密不可分。尤其是高考,语文的定量与定性是随着高考改革的变化而变化的,高考无论怎么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高考的语文基本框架是一定的,高考的认知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探索、研究、认知、分析;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有效地认知与分析,建构语文世界观、方法论。
其他文献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也是我国城市及农村人口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
阅读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相关文章发现,凸显整体视角精准解读教材和以联系观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学非常重要.基于此,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新授课进行教学思考,并开展了一次关
传统MM理论认为,在完备资本市场中融资与投资决策是完全分离的,二者不相关。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冲突、税收等不完备因素的存在,企业的融资状况会对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摘 要: 构式语法理论是以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为原型,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一门新兴的语法理论。传统的语法理论主要采用模块式的方式分析语言,把形势和语义划分到不同的模块,但是构式语法认为构式就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本文主要是对构式语法理论,构式语法的特点,它的优越性及不足作了相对系统的介绍。  关键词: 构式语法 特征 优越性 缺点  1.引言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治理思想饱含了丰富的管理文化内涵。将中医学理论应用于管理学的交叉研究,可以为“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文阐
风力发电是可再生、无污染、能量大、前景广的能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形势喜人。我国风电装机连续5年翻番,风电装机容量世界排
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快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快运企业的收益水平不断下降。快运企业一般通过提升销售价格和控制成本两种手段来提高收益水平,但近几年由于柴油、汽油等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