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八册117~118页内容。
  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中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模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2)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快乐。
  教学重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如下文)。
  一、课前谈话
  1.手指游戏
  师: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请举起右手像老师这样做,五指伸直,并拢再张开。看着张开的手,你从中想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缝隙、空格等)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时有几个间隔呢?3个,2个手指时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间隔数+1=手指数)
  [设计意图:以趣激学。从学生最熟悉的教学资源“手”入手,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2.导入课题
  师:我们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刚才我们看到的5根手指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栓广告牌要几个柱子等就是数学中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今天咱们主要来研究“两端都栽”的规律。(板书:两端都栽)
  二、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理解题意
  ①指名读题,从中你了解哪些信息?
  ②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3)讨论交流
  师:我这样认为,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你们觉得呢?有了答案后与同桌交流交流。
  全班讨论、交流,汇报后得出结论,这种说法不对。应该是:
  100÷5=20(段) 20+1=21(棵)(板书)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师:把双手举起来叉开手指,可以看到10根手指共有9个间隔,如果把手指看成树苗,10棵树有9个间隔。
  课件演示:每5米一棵,种到第100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两端都要种)
  问:100÷5=20(段)——20表示什么意思?(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20+1=21(棵)——20段为什么不是20棵,而是21棵呢?
  我们把这条小路平均分成20份,其中的每一份(或者说每一段,每一个空)就是一个间隔,在这道题中,间隔指什么?共有几个间隔呢?也就是说,如果两端都种,种的棵树=间隔数+1
  通过这个例题,你明白了什么?(棵数与段数有关,求棵数得先求段数。即段数=总长÷间距)
  师: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
  间隔数(段数)=全长÷段长
  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全长=段长×段数
  [设计意图:导之敢学。在判断、计算、验证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交流,发现植树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几个问题。
  ①刘怡瑶从家到学校乘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3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②张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12个台阶,共走了36个台阶,你知道她去几楼的教室吗?
  ③广场上的大钟3时敲3下,8秒敲完。11时敲11下,需多长时间?
  师:这些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设计意图:乐中求学。把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各种现象糅合在一起,加深对植树问题模型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四、再次探究,构建模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咱县新开张的德克士为了进一步宣传,要在全长50米的店面前沿插彩旗,请按照每隔5米插一面的要求设计方案,并说明理由。
  2.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师:可以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再设计方案。把你们设计的方案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择优录取哦!
  (生动手摆学具,画线段图,动手算,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注意发现不同的算法)
  3.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方案?把前沿分成几个间隔?(10个)插了几面旗?(11面,10面,9面)
  师:为什么同样的长度,同样的要求,插的旗数却不一样呢?你们的方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
  生1:我设计分成10个间隔,插11面旗,两端都插旗(投影展示线段图同时师五指伸直手势表述)。
  生2:我也分成10个间隔,插10面旗,一端不插旗。(投影展示算法师拇指弯曲其余伸直手势表述)
  生3:我10个间隔插9面旗,两端不插旗。(投影展示学具摆法后师拇指和小指弯曲其余手指伸直表述)……
  4.师小结
  同一个要求,同学们却设计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真有创造力!看来你们都有成为设计师的资格。
  五、精彩回放,画龙点睛
  1.用手势表达植树问题的模型并考察同桌的掌握情况。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穿越时空,展望未来
  有20棵树,若每行4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七、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
  10-1=9(个)……(间隔数)
  9+1=10(棵)……(棵数)
其他文献
摘要: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各学科教师都很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问题,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步掌握了一些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对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人类似乎是大自然中最强大的动物,是他们改变了自然,改变了环境。可谁又能否认,自然、环境也在改变着人类。没有黑夜,人类怎么会想到发明电灯?没有细菌,人类怎么会发明抗生素?没有大自然中的一个个难题,何来人类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大千世界如此,我们的教育呢?我改变了教育,还是教育改变了我?我改变了课堂,还是课堂改变了我?我改变了学生,还是学生改变了我?……  上学期,原六(1)班班主任怀孕了。也许是孩子们到
作为一名小学的美术教师,我时常在心底思索一个问题——课堂上,怎样才能吸引住孩子,让她的眼睛跟着你看,耳朵跟着你听,思维跟着你转,让他们在无意识中主动积极地聆听老师的教学,让笔下的画面更生动更新颖呢?也许,这并不是一个高深的问题,但它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大部分老师挖空心思来解决的问题。故而,它也时常牵引着我。面对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我总在不停地探索、寻求和发现着。今天,自然也不例
摘要:目前所提倡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教学思想,就是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当中。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有兴趣学。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时,学习才会更加主动、积极,才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主动的意志和努力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并且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关键
语文课堂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从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读书要学会咬文嚼字和课堂上教师要展现个人魅力等方面,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语文味感情朗读咬文嚼字个人魅力当今的课改是轰轰烈烈,现在的语文课堂也是热热闹闹,百花齐放,我认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千变万化不离其读,有幸听到了一节一年级的《雨点》一文的教学,被教者引导学生读书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文中的雨点落进不同的四个新家:池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