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促进主体发展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un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单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授课,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手段可以把老师和学生从这种单调乏味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把静态、枯燥、抽象的材料融入三维空间中,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讲授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教学《第一场雪》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下雪的视频剪辑,再配上适当的声音,把学生带进白雪飞扬、粉雕玉琢的世界;又如教《船过三峡》,可先让学生闭目静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然后让学生一边看投影片上的三峡秀丽景色,一边思考、回味。这样,高峻的山势、湍急的江水,四季不同的美景,花、草、瀑布、猿猴等有趣的事物一一映入学生的脑海,他们如同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大增。
  
  二、运用多媒体主动探究,独立思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情景相融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主动探索知识。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有位老师在课上播放《月光曲》这首曲子,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他们探究的兴趣。此时,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嗓音说道:“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它是怎样谱成的呢?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些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主要内容。”音乐的欣赏开发了学生爱音乐、爱作者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实际教学中,那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文章,老师往往很难找到切入口。这时,合理运用多媒体,则可打破时空的局限,很快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之中。
  
  三、运用多媒体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呢?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是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可播放电影《邱少云》中“烈火烧身”的片段。学生看到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邱少云紧锁眉头,咬紧牙关,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目光,双手慢慢地、深深地插进泥土里,同时听到了那种紧张、矛盾、揪心的音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使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并想象他的内心活动,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情感因素完全调动起来了,这样,本课的学习自然进入了高潮。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创新思维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一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可用多媒体激励学生放飞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如教学《黄山奇石》可用多媒体展示姿态不同的黄山松,请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姿态,试着给它们起有趣而好听的名字。
  总之,只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多媒体一定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展现独特的魅力,获得最佳的效果,有效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其他文献
美国教育界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了各种不同特色的教学模式,Arts Literacy(简称ArtsLit)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该项目通过艺
前几年,有一句话很流行:“海龟上岸,土鳖滚蛋。”近来,媒体上又频频出现“海龟变海带”。要注意的是,这里“海龟、土鳖、海带”用的都不是本义,也就是说它们不是指动物或植物,而是指某一类人。最近,又出现了一大批与“海龟”相关的“海X”式指人名词,如“海鲜、海藻、海鸥、海根”等。下面我们试对这一系列的流行语进行梳理。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给国内带来新的活力,备受瞩目和追捧。媒
改革教育、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是世纪之交国际上众多国家不约而同的举措,我国教育部门2003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调整了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诸多
近日,看到“马走日,象走田,人行横道最安全”这样一条标语,几个朋友议论,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那么这样用到底好不好呢?    一、语法、语义上的负偏离    从语法、语义的角度来看,这条标语无疑是一个负偏离。首先从语法的角度来说,“马走日”“象走田”这两个结构都是“主 谓 宾”,并且谓语都由行为动词充当,而“人行横道最安全”这个结构却是“主 谓”,谓语中心是由形容词“安全”充当的,这样就形成了语法
期刊
“教主”一词古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它的解释为:“①某一宗教的创始人,如释迦牟尼被尊为佛教的教主。②指某些宗教团体的领导人。”然而,翻阅近几年的报刊,我们不难发现“教主”的语义有了新的变化。请看以下例句:  (1)因此阿扁在败选后闭关沉思,想着如何重新夺回“绿营教主”地位,让他能在党内诸位虎视眈眈的接班人前重新站回制高点。(《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7日)  (2)“甜蜜教主”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