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民主的足音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e83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2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宪政》中指出,“把独立和民主结合起来”,“没有民主,抗日是要失败的。有了民主,就是抗他十年八年,我们也一定会胜利”。1940年3月,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中提出了建立“三三制”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即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中共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制度。
  按照中央指示,中共林县县委(当时分为林北县委、林县县委)以“三三制”为原则,积极应对复杂的局势。此时的林县抗日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东与日军对垒,南与国民党对峙。此种形势决定了党的政策必须一切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的“三三制”政策的下达,为其指明了方向。林县的“三三制”政权应时而生。
  林北县临时参议会的召开
  中共林北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和形势要求,决定召开林北县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按照党的“三三制”原则,选举参议员,加强政权的民主建设。1941年5月14日,林北县临时参议会筹委会成立,由各界代表组成。筹委会通过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认识,通过选举和聘请,林北参议员产生。
  5月25日,会议开幕。会议在高度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审议通过了林北县政府的施政纲领、议案,决议了扩大300人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问题,建设抗日民主政府适合“三三制”问题,保青苗问题和婚丧、嫁娶问题。这次会议对根据地民主政治的实施和相继开展的村级“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林县行政委员会成立
  1943年4月,国民党委任的林县县长李同秀公开叛国投敌,组建伪政权。林北县参议员、爱国绅士李春芳等,于5月26日在姚村发起召开各界紧急会议,讨论李同秀投降日寇的严重问题。大家热烈讨论,一致决定成立林縣抗日民主政府。经过短暂的协商,一致推选万达为林县县长。民主选举县长,在林县尚属首次,这是党的民主政权政策深入人心,产生了巨大力量的效果。
  1943年6月13日,按照抗日根据地民主建政的“三三制”精神,林县行政委员会成立。为推进全县团结,协助政府工作,全县各界各方推选、聘请20位知名人士和开明绅士为行政委员,代表林县40万民众出席会议,林北县参议员李春芳等也赶来参加。各位委员敞开言论,对政府工作献计献策,坚持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对敌斗争。
  村级“三三制”政权的建立
  为了满足抗战的需要,村级“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提上日程。村级“三三制”政权采用的方式,是在改造旧政权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是先试点,后推广。1940年4月,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任村等5个村,进行改造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试点工作。由于群众基础好,试点工作开展顺利。通过选举,原来国民党委任的不称职的保甲长换成了坚持抗战、群众信得过的人担任村长,使基层政权掌握在了共产党员和非党进步分子手中。试点经验表明,建立新政权分两步走:先建立进步力量为主的政权,再进行改选,建立“三三制”村政权。
  随着各村党组织的发展,充实和健全抗日民主政权的条件成熟。从1941年7月开始,中共林北县委、县政府分两期对全县73个行政村政权,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造。新选出的村政权,从阶级、阶层来看,基本上达到了“三三制”要求。据峪门口等6个村统计,共有委员42人,其中共产党员14人,占33.3%,中间分子12人,占28.7%。1943年8月,林南战役胜利,林县与林北县两个根据地连城一块。林县借鉴林北县经验,也在全县建立新的村政权。
  林北县从1941年5月,林县于1943年冬,开始了减租减息运动,使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更加高涨,保证了贫苦农民在政权中的优势,团结了一些开明绅士,使抗日村政权更加健全和巩固。
  各级“三三制”政权的意义
  各级“三三制”政权的建立,广泛地联系和充分调动了各阶层人士的抗日积极性,林北县、林县出现了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精诚团结、协力抗日的新局面,有力地保证了抗日的胜利。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课堂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学生课堂参与度也逐步提高,然而,这是我们改革的初衷吗?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如何唤醒学生的灵魂,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热情,对生命中真善美的追求与热爱,这不仅是新形势下对高中历史教學深层次的要求,也应该成为广大
小品《扶不扶》以幽默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感染了亿万观众,而在欢笑的背后,也引起了很多人对社会公德的反思。高中生正处于少年与青年的过渡时期,换言之,他们的心智正在从感性迈向理性。那么,他们如果面对小品中相同的境况,扶还是不扶呢?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值得深入思考。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民素质、道德素質等多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让高中生的思维品质保留于内
德育最根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在于“心灵的感动、触动、震动”,在喧嚣纷杂中,德育课教师应力求让德育教育保持生命的诗性,以唤醒孩子们心灵深处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自觉,回归德育教育的本真。教育无痕,只有激发出学生内心的道德渴求,才能使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知,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对中职生而言,理解德育理论不难,难的是如何在认同哲理的基础上,以哲理引领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围绕着如何在
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  本文以思想政治必修1中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为例,探讨如
2017年,山东省决定从9月份开始启动新一轮课改,实行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新高考方案,但由于当时新教材尚处于审定中,决定暂时使用旧版教材作为过渡,并制定了《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对“三新一旧”的教学和考试进行指导。按照新课程方案,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考和等级考两类。合格考的主要功能是衡量学生能否毕业,并作为高考招生的主要依据。在此背景下,山东组织了2018年夏季、2018
执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以来,如何提高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效率成为困扰本人很久的一个问题。经过长期的观摩学习和实践摸索,本人认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效率的提高与是否遵循新课程标准是密切相关的。  新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知识观念。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理性精神、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要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生活热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涵育核心素养。笔者结合“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框,基于共享单车这一生活热点,通过巧设辩论活动、激发理性精神,巧设探究活动、培养政治认同,巧设模拟活动、提高法治意识三个方面探讨涵育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巧设辩论活动,激发理性精神  生活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并且对每个教育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影响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整合效果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二是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首先,初中
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材必修版主要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教材编写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教材理论性的知识既是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的总结。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乡土资源联系在一起,还原知识的本来面目。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我在《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中深度挖掘乡土资源,然后通过主题情景式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来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复习课。学生已经学习完本章内容,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材通过读图思考、活动设计、典型案例分析等,阐述了农业区位的概念及含义,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特征等。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了解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