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vy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进一步明确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了解免疫表型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的信息.方法 选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诊断为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的病例共9例,所有患者均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测并参照急性白血病免疫学特征欧洲协作组(European group for the immunologocal 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cute leukemias,EGIL)评分系统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DAKO公司EnVisionTM法进行髓系、淋巴细胞系多种标记物的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中位年龄是13岁,其中6例的年龄<18岁.男女之比为1.25:1.病变的部位分布以淋巴结最为常见(7例),其次为皮肤(2例).免疫表型检测显示8例为髓系/T淋巴系(myeloid/T-lymphoid,M/T)双表型,1例为B/T淋巴系(myeloid/B-lymphoid,M/B)双表型.随访7例,时间为2~18个月,其中6例经临床检查骨髓和外周血,证实存在白血病;另1例目前尚未出现骨髓异常.2例在确诊后2个月死亡,其余目前一般情况尚可.结论 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发病率低,可伴随白血病出现,也可孤立发生.免疫表型以M/T双表型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全面进行多项标记物的检测,可大大减少漏诊和误诊,为临床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苦碟子注射液与腺苷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患者,给予苦碟子注射液40ml同时每日应用注射用腺苷钴胺1mg肌注1次,共2周后,口服腺苷钴胺片500μg/次每日3次,共3周.对照组40例,每日应用注射用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500μg肌注1次.2周后,口服腺苷钴胺片500 μg/次,每日3次,共3周.结果 苦碟子联合腺苷
目的 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和保留幽门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7年5月间1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胰肠黏膜对黏膜胰管空肠端-侧吻合、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及保留幽门与否对胰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术后胰瘘总发生率22%(32/142),其中黏膜对黏膜吻合组21%(29/132),传统胰腺空肠端-端套入组33.3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无限增殖的细胞.目前,干细胞在肾脏领域中的研究逐年增多,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关于其来源问题.为此,本文将就关于肾脏中干细胞的可能来源作一综述。
期刊
目的 观察Hyper-CVAD方案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LBL患者40例,其中20例接受Hyper-CVAD/MA方案交替治疗8个疗程;另20例予常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案,包括VDCLP、CAT、HD-MTX、EA等方案交替治疗,后予维持治疗.结果 Hyper-CVAD方案组:诱导化疗结束后CR18例(90%),PR2例(10
目的 观察窒息新生儿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动态变化,探讨窒息对新生儿胃肠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测定48例窒息新生儿和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1、3、7 d血中IGF-1、EGF的水平变化.观察窒息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 轻、重度窒息组从生后第1天IGF-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第7天轻度窒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肿瘤在中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病死率每年递增1.8%.而且该类疾患还对患者的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这些影响贯穿于疾病的诊断、住院治疗、出院后治疗、康复及肿瘤复发的全过程.本文就近年来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