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维火花 展示数学魅力

来源 :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ajia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新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也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则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因此数学课堂中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对于落实新课改精神,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教育、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僵化的模式:以课本为主,以教师为主。课本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与学之间是一种原封不动的传递关系。教学方法义以教师满堂灌为主,学生则是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容器。容器尽管不同,教师灌注的知识则是一视同仁、千遍一律的。这就完全抹杀了学生与学生的差异,捆死了学生个性思维的翅膀。新课改倡议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化教学,也就是说全体学生能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并且利用学生敏锐感知鲜明、富有色彩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去思维,由此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尽可能地避免分析不断、发问不止的“注入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等去创设具体的、生动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创设“实体”情境,发挥主体作用。“实体”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去演示,去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亲眼看见,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模拟”情境,发挥主体作用。“模拟”情境就是要学生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去表演,模拟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有动态过程的情境。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模拟,学生既感亲切、新鲜,非常兴奋,乐于接受,且义因为自己表演,全部投入,使得学生一看就懂,产生顿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创设“操作”情境,发挥主体作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可以使各种感观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并促进思维的发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學生亲自尝到学习的乐趣,既强化了主体作用,激发了求知欲望,义活跃了课堂气氛。
  “爱意”充满课堂: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的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创意”引领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新课程数学理念是一种开放性情境、调动学生探索学习激发创新,发展个性的教学,教是开放性的引导,学是参与性的体验,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白由操作、思考、讨论、交流、争辩,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现,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都以主体的身份最大程度参与教学过程。
其他文献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洗礼了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刷新了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反思:  情境导课为数学课堂添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一节课的导课环节是相当重要的。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复习导入,设问题导入,直接点题导入,情境导入等等。有时我们会认为直奔课题。简单明了,节省时间。其熟不知
期刊
“学生家长真是不容易!”估計做过学生家长的公众都会对这句话有“入木三分”的理解和认识吧。而如今教育所附加给学生父母的任务似乎越发重了,如果传统意义上的的背书、听默写等还算“小菜一碟”,只需付出时间和体力能完成的话。那么,批改作业、批改试卷就是一份“技术活”了,即便部分家长劳神费力也未必能“功德圆满”。因此,家长该不该批改孩子的作业和试卷也成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不得不说,教师让学生家长批改
期刊
今天中午,已经下班回家,这时,接到班上一学生家长的电话,让我去学校门口,说有事找我。当我到学校门口时,看到那学生家长。他脚上穿了一双还沾着泥的帆布胶鞋,外套虽是西服,但那衣服洗后的颜色,我已经分不清最初的模样,而且他的头发已有些花白……  这时,他看见了我,赶忙提起他身旁的一个蛇皮口袋,说:“老师,这里有一瓶我自家的蜂蜜,听我家小娃说,你上课嗓子不好。还有,这一袋核桃,也是我自家的……”边说,边往
期刊
前几天,和友人闲坐,居然聊起退休以后的事情。他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摆一个书摊,在街面上最显眼的地方。为此,现在已经收藏了几万元钱的小人书。我们当时就取笑他现在的孩子只看手机,很少看书的。再者为什么不弄个店面,何必蹲在街上。他说一定要在街上才引人注目,一定要吸引孩子们看小人书,因为小人书最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是让孩子爱读书最好的启蒙教育。  接着他讲起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而且一直为之努力。他说小时候在
期刊
一场秋雨过后,透过淡淡的泥土气息,我竟避开城市的喧响,让心音和虫鸣来了一场天人交融的合奏。  秋虫的低鸣缓缓挪移在暗夜中,仿佛季节的魂灵,用生命诠释着岁月的静好。如此轻幽、真纯的低唱又似舒缓的小夜曲,清清浅浅,敲打着人的心窗。不知疲倦的小虫,只是一曲又一曲地弹奏着,起伏的鸣音,仿似自然的鼾声,只有天籁可及。“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我分明看到在久远的过去,老诗人一袭长衫,脚踩翘头履,轻捻胡须
期刊
教育要发展,离不开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只学“答”,不学“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做的是死学问。  创新总是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而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勤于探索,独具
期刊
那个站台,我永远都记忆犹新,我曾千百次的把那个站台看了义看,却看不清它的面前曾演绎过多少别离,只看见它沧桑的站着。我家乡的站台,我每次出外,它总是能给我以力量,我每次在外面思念家乡,总是以这个站台为思念的起点,义以它为终点。  上大学时,第一次出远门,我也是平生第一次坐火车。火车上很挤,我很不容易地挤进火车车厢,车厢上部的箱架子上已经堆满了箱包,实在没处放了,我就把包放在车座下面。座子下面早就堆满
期刊
二十一世纪将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更加激动人心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些肩负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责任的计算机教师来说,面对知识结构丰富,个性鲜明,求知欲强等形形色色的学生,肩上的责任之重和面临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因此,我们在白己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任何富有创新的思维要
期刊
“上课时间快要到了,请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准备上课”。优雅的一曲火柴盒舞曲回荡在热闹非凡的校园里,霎时间躁动的校园恢复往日的宁静。我独白站在走廊前,瞩目青青的校园、湛蓝的天空掠过人字形的雁阵,耳畔悦耳的铃声将我的思绪悄然帶回到记忆中的学生时代。  记忆中的铃声是刺耳的,有时简直让人扫兴、厌烦甚至难受的,那是一种铁块撞击出来的声音。读小学时学校的钟其实就是挂在树上的一个大铁块,历经着风雨与时间的敲打,
期刊
父亲老了,真的老了,他那根根筋骨突起的双手和那额上深深的皱纹,以及满头的白发足以证明父亲早巳不再年轻。望着父亲脚步蹒珊的样子,整个肩膀向一边倾斜着,上坡的时候,不停地用手提前脚才能过去,我的心里好酸,泪水也忍不住流了出来,小时候不大懂事,逢年过节,父亲总是想方设法买些肉来给我解馋,当那夹杂萝卜、豆腐香味大盆肉汤扑入我的视野时,那味儿美得我连眉毛都合成一条缝,我禁不住伸出小舌头舔了几口肉汤,开饭时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