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相伴

来源 :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ook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课时间快要到了,请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准备上课”。优雅的一曲火柴盒舞曲回荡在热闹非凡的校园里,霎时间躁动的校园恢复往日的宁静。我独白站在走廊前,瞩目青青的校园、湛蓝的天空掠过人字形的雁阵,耳畔悦耳的铃声将我的思绪悄然帶回到记忆中的学生时代。
  记忆中的铃声是刺耳的,有时简直让人扫兴、厌烦甚至难受的,那是一种铁块撞击出来的声音。读小学时学校的钟其实就是挂在树上的一个大铁块,历经着风雨与时间的敲打,忠实地守护着童年的记忆。记得上课前老师用另一块铁去用力击打,断断续续的声音在学校操场上晃晃荡荡地响起来,直人我们玩得兴奋的耳朵里,百般无奈地暂时告别青青的草地。记得负责敲钟的是一位学校请来的看门老人,老人很是负责,总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提前一分钟下课或者延误两分钟上课。慈祥的老人总摸着我们的头说,“呵呵,小鬼们,长大了就懂得了,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严厉的老师总是批评我们踩着铃声磨磨蹭曾地走进教室来。好在我小时候总算还是比较珍惜时间的,现在养成我上班从不迟到的习惯。从小时候起,好像时间的鞭子总在抽打着我们这些陀螺,每时每刻地旋转个不停,只不过现在这鞭子就是上课的铃声罢了。后来看钟的老人走了,有调皮的小孩常用砖块去敲打出不屈不挠的声音,总能让我们开心一阵子。
  读中学时,有了电铃响彻整个校园,不过却失去了金属声音的质地,变得刺人耳膜。偏偏有些老师还丝毫不去理会,提高嗓音与噪音相抗衡,竟然比起铃声更持久。我们在质疑这铃声的意义时,下一节的铃声的响起宣告我们质疑的毫无疑义。好在有了学生时代的经历,白己下课从不拖泥带水的。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学生时代与上课的铃声从不爽约的我,却有一次难以忘怀的憾事。那是夏日的一个晚上,下晚自习后我沉沉地在寝室里睡去。不知过了多久被一阵惊慌的声音弄醒。“火终于扑灭了。”室友溢于言表的兴奋却让我的脸上写满困惑。后来才知道,那晚风干物燥,食堂的储藏间着火了,值班的老师敲起铃声,大部分同学都英勇地参与了此次扑火行动。而我却在酣睡之中,竟然没能听到这次半夜的铃声。
  “下课时间到了,老师你们辛苦了。”一节课下来,听到这句安慰,我的心也满是感动。现在家住校园旁边,整日里与铃声相伴,晨钟暮鼓的日子如学校门前的沙河里的流水一般淌过。清晨去学校晨读的路上,头顶有着鸟儿的声音婉转成趣,夜里头戴着熠熠生辉的星星,身披着温馨宁静的月光,下晚自习回家,也是自有一番情趣。
其他文献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维品质的主要场所。学生参与课堂的状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紧抓学生主体的管理,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质态,最终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本人的相关做法。  促进学生良好聆听素质养成,为课堂效率的提升提供准确信息来源:倾听是一项技巧,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主要保证。善于倾听、接纳意见的背后意味着实
期刊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洗礼了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刷新了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反思:  情境导课为数学课堂添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一节课的导课环节是相当重要的。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复习导入,设问题导入,直接点题导入,情境导入等等。有时我们会认为直奔课题。简单明了,节省时间。其熟不知
期刊
“学生家长真是不容易!”估計做过学生家长的公众都会对这句话有“入木三分”的理解和认识吧。而如今教育所附加给学生父母的任务似乎越发重了,如果传统意义上的的背书、听默写等还算“小菜一碟”,只需付出时间和体力能完成的话。那么,批改作业、批改试卷就是一份“技术活”了,即便部分家长劳神费力也未必能“功德圆满”。因此,家长该不该批改孩子的作业和试卷也成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不得不说,教师让学生家长批改
期刊
今天中午,已经下班回家,这时,接到班上一学生家长的电话,让我去学校门口,说有事找我。当我到学校门口时,看到那学生家长。他脚上穿了一双还沾着泥的帆布胶鞋,外套虽是西服,但那衣服洗后的颜色,我已经分不清最初的模样,而且他的头发已有些花白……  这时,他看见了我,赶忙提起他身旁的一个蛇皮口袋,说:“老师,这里有一瓶我自家的蜂蜜,听我家小娃说,你上课嗓子不好。还有,这一袋核桃,也是我自家的……”边说,边往
期刊
前几天,和友人闲坐,居然聊起退休以后的事情。他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摆一个书摊,在街面上最显眼的地方。为此,现在已经收藏了几万元钱的小人书。我们当时就取笑他现在的孩子只看手机,很少看书的。再者为什么不弄个店面,何必蹲在街上。他说一定要在街上才引人注目,一定要吸引孩子们看小人书,因为小人书最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是让孩子爱读书最好的启蒙教育。  接着他讲起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而且一直为之努力。他说小时候在
期刊
一场秋雨过后,透过淡淡的泥土气息,我竟避开城市的喧响,让心音和虫鸣来了一场天人交融的合奏。  秋虫的低鸣缓缓挪移在暗夜中,仿佛季节的魂灵,用生命诠释着岁月的静好。如此轻幽、真纯的低唱又似舒缓的小夜曲,清清浅浅,敲打着人的心窗。不知疲倦的小虫,只是一曲又一曲地弹奏着,起伏的鸣音,仿似自然的鼾声,只有天籁可及。“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我分明看到在久远的过去,老诗人一袭长衫,脚踩翘头履,轻捻胡须
期刊
教育要发展,离不开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只学“答”,不学“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做的是死学问。  创新总是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瓦特因对蒸汽冲动水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狗流唾液好奇而质疑,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勤于探索,独具
期刊
那个站台,我永远都记忆犹新,我曾千百次的把那个站台看了义看,却看不清它的面前曾演绎过多少别离,只看见它沧桑的站着。我家乡的站台,我每次出外,它总是能给我以力量,我每次在外面思念家乡,总是以这个站台为思念的起点,义以它为终点。  上大学时,第一次出远门,我也是平生第一次坐火车。火车上很挤,我很不容易地挤进火车车厢,车厢上部的箱架子上已经堆满了箱包,实在没处放了,我就把包放在车座下面。座子下面早就堆满
期刊
二十一世纪将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更加激动人心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些肩负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责任的计算机教师来说,面对知识结构丰富,个性鲜明,求知欲强等形形色色的学生,肩上的责任之重和面临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因此,我们在白己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任何富有创新的思维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