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教学体会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6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面向量作为高中新增加的内容,它的引入既丰富了高中数学的内容,又体现了向量作为数学工具的重要性。将平面向量引入高中教材,改变传统“繁、难、偏、旧”现状,体现了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平面向量这一部分内容,它自成体系,结构优美,具有几何和代数双重性质的概念,是几何与代数沟通的桥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向量这一章节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与各位教师交流。
  一、向量的三种运算
  (一)几何运算
  本章教材给出了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多边形法则。利用这些法则,可以很好地解决向量中的几何运算问题,从中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代数运算
  1.加法、减法的运算法则;2.实数与向量乘法法则;3.向量数量积运算法则。
  (三)坐标运算
  在直角坐标系中,向量的坐标运算有加、减、数乘运算、数量积运算。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将向量的几何运算与代数运算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思想,让学生初步利用“解析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解析几何及立体几何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作好了铺垫。
  二、教材的特点
  1.教材在本章处理上,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首先教材通过求小船由A地到B地的位移来引入向量,根据学生思维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以平面几何知识为背景。在概念、法则及例题的编辑上都尽量配了图形,并安排了较多的作图练习、看图练习及作图验证练习等,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供了条件,这样既抓住了平面向量的特点,又使学生通过操作性练习达到对新概念的理解。其次,本章各节的例题、练习、习题等配备量适中,可以使教学有较充分的自主空间,为教学提供了师生互动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发现与归纳的机会,也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提供了可能。
  2.利用“向量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显著特点之一。向量与几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向量又有加、减、数乘积及数量积等运算,也有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因而向量具有几何和代数的双重属性,能联系几何与代数,从而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向量法;向量法能将技巧性解题化成算法性解题,正、余弦定理的推导就采用了向量法,为以后学习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打下了基础。
  3.强化数学能力是本章的另一显著特点。由于本章的向量法的精髓就是将技巧性解题思路化成算法性解题思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本章的重要教学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材还安排了"实习作业",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能运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既体现了数学的工具作用和应用性,又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此来强化学生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即运算能力。以此来强化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和说明,即实践能力。
  三、教学体会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
  为了让学生经历“平面向量的模”的概括全过程,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将模纳入到已有的数的绝对值概念系统中去。从而能够缩短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潜在距离”,促使学生将模和绝对值进行同化,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平面向量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编拟能够联系实际意义的平面向量问题,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为理解平面向量中的概念而能够找到一些表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数学化,数学建模这些生动的数学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3.注重培养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符号感。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符号所表示的平面向量各种形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最好还是先教平面向量、模等概念的代数符号表示,让学生经过充分的理解,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再教平面向量的几何意义和其他形式表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较,又能够减少一种形式对另一种形式的负迁移,从而使得学生有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图式。
  四、注重加强学生平面向量学习的过程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到:一个数学概念由“过程”到“对象”的建立往往既是困难的又是漫长的,其中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是螺旋式上升,而不是直线前进,甚至會出现短暂的倒退,教师认识到这一规律,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数学知识的直观结构形象,不断注意指导他们用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平面向量及其有关概念,描述其性质,适当的时候推动向对象化发展。
  总之,我们应该以标准的精神来指导我们进行教学,不断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研究,开拓进取,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云梦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包韬略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顾客就是上帝”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充分了解并满足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识字的要求分学段依次是: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学段,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对识字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会认汉字3000个,会写汉字2500个。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纵观《课标》中的识字要求,识字教学既有识字量的规定,又有“激发学生
有些学生作文“谈文色变”,无话可说。为了让学生摆脱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在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其写作习惯,力求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积极引导,丰富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不能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经验贫乏,知识面狭窄,缺乏写作素材,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件事。因此,作文时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有话可写
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要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把视野放宽到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的广阔领域里。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并说“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积”即吸收、积累;“发”即倾吐、表达。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个体达到某种目标不竭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肌体中欢腾流动的
我是一名新教师,以满腔的热情与激情投入教学工作,潜心钻研教材,用心备好每节课,认真讲课,细心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平时和学生打成一片,他们很喜欢我,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学生上课挺认真,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可是第一次进行单元测验,在批改试卷时,我越改越生气,全班竟有很多人出错,当时真想冲进教室把学生狠狠训斥一顿。可冷静一想:骂一通或者让他们把错题抄几遍,管用吗?这种做法只能解一时之气,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而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如何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发表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
摘要:让有效对话走进数学课堂,就是让真正平等、公平走进课堂,应该说这是具有普遍的教学意义的。师生对话就是师生平等,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师生对话和生生互动的主导艺术,然后才会有张扬个性、凸显创新的精彩课堂。  关键词:有效对话 课堂教学 平等互动  “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张扬着个性、人性;凸现着创造、生成。只有对话,才能真正地引导;只有对话,才能相互沟通,让我们走进富有生命力的“对话”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数学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学习主人,让电脑走入课堂,更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发现的主课题。实践证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设计数学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这样的学习才会最有效、最主动。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課时,一位教师采用了情境导入教学法,上课一开始
一、班级管理,做到有爱rn首先,作为班主任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热情万分.当然班主任的工作的确特别辛苦,不仅劳力,而且劳心,心理压力很大.自己辛勤的付出,往往还得不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促进了很多行业的转型与升级.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