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问题 激活物理课堂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o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法又叫发现法,就是让学生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当然包括由教师提出的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尽量地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探讨,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 关爱每一个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的爱既要表现在课上也要表现在课外。在课上教师不能当铁面包公,一脸严肃认真,也不是庭审法官,满堂庄严肃穆,而要像慈善家的表情,微笑中透出亲切,还要有艺术家的语言,智慧中富含亲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问题,教师应多鼓励少责备,多表扬少批评,多点拨少作答。特别是当有学生提出看似简单幼稚的问题时,千万不能表现出不屑,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和讽刺。课外应同样多关爱学生,只有把功夫做在课外,你的爱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春风化雨。平时应常关心学生的“疾苦”,常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有些学生对学习有抵触情绪时,教师可采用迂回的战术,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慢慢地与学生培养感情,最后再回到学习上来,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一句话,只要你真心真意地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或者弟妹去爱他们,那么你和他们的“恋爱”关系一定会牢固地建立起来。
  2. 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高中生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他们观察事物时,更富有目的性,已能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观察事物,能区分出主要的和次要的、必然的和偶然的现象等。但有些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也会有粗心、马虎、不精确的现象,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科学地观察,组织他们开展独立观察活动,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高中生的注意比初中生的注意更稳定,更有目的性,注意的范围也有扩大。他们能够比较集中持久的注意他们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不仅注意哪些具体的事物,而且也注意一些理论方面的东西,不仅注意与他们兴趣有关的东西,还会注意他们兴趣以外的东西;教师要善于明确目标,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活动情境
  1. 以诗词巧带问题
  诗词是中华名族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凝练,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而且创造的意境是其他语言形式所难以达到的。所以巧妙地以诗词作为开场白带出问题不失为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好方法。比如上“棱镜”这节课,教师先念出大家熟悉的李白所作的《观庐山瀑布》:“日照青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然后围绕诗中“紫烟”设计问题,是“紫烟”还是其他?为何会“生紫烟”?从而引出色散。
  2. 讲故事引出问题
  几乎所有人都爱听故事、爱讲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讲“电磁感应“这一节内容时,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在1820年丹麦的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现象以后,有很多的科学家投入到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研究中去。有一位叫克拉顿的科学家差点获得成功,这个故事发生在1825年,他企图用一块磁铁插入螺旋线圈,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用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电流计放到另一个房间里。由于缺少助手,克拉顿只好在一个房间里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马上飞快地奔到放电流计的房间里,去观察电流计指针是不是发生偏转。克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是完全正确的,他已经跨进发现电磁感应规律的大门。但他却与电磁感应的产生及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一伟大发现擦肩而过。那么,他是怎么错失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的呢?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3. 以实验“暴露”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物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实验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中用物理实验设计问题活动的氛围就是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之一。比如我在进行超重、失重这一节内容教学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我首先讲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见过一个容器下边有一个不小的孔,里面的水不会从容器底部流出的现象吗?”学生们一听,都来了精神,两眼发光,兴趣顿时被提了起来。然后,我取出一个罐头盒,底部开了一个小孔,用手指堵住此孔,向盒内注水,放开手,让盒子和水自由落下,同学们会看到盒子下落过程中盒内的水并不流出。接着,我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设计了问题,又激发了兴趣,并且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记忆的烙印。
  三、合理驾驭课堂活动,做一个厚积薄发的教师
  教师要上好一节有分量的好课,对课堂活动能收放自如,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能厚积而薄发。所以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气力。教师要:(1)广泛阅读与本节课有关的材料,筛选出要用的事例,典型的物理事实、现象、实验、例题、练习题;(2)评估学生有问题的地方,设想好对策;(3)深入思考、熟读和钻研教材:①要熟记教材内容和有关材料,使之呼之即来,来之能用;②透,吃透两头,对教学内容、目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规律的适用条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都要理解透彻。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处变不惊,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就能游刃有余。
   (阜宁县职教中心)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已进入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阶段,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向学生提供的大多是条件完备,答案固定的“封闭题”。这些理想化,格式化的数学问题,训练学生从模仿到逐步熟练,形成技能,无疑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度设
丹尼尔·贝尔指出:前工业文明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工业文明社会主要是人与机器的矛盾。而后工业文明由于服务业与知识业占主导地位,必然使人与人、主体与主体间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良好的协作沟通将是建立主体问相互理解、共同发展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学会在与学生、同事、家长和教育行政领导的协作中实现教育目标。    一、与学生的协作    早在1977年。美国人类教育协会作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调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