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生的,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舒展地成长,是将原有的“种子”进行浇灌、培植,让其发芽和生长,是由内向外的生发。这种生发的动力是滋生的力量,是内驱力的使然,也就是说,自主才是生长的源动力。
一、激活自问为主的自主意识
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是客观存在,而且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认知冲突是学习的前提,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思考的动力。课堂教学中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敢问、爱问、会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尝试以“自问自探”的形式展开阅读教学,以问题为基点瞄准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尽力满足学生的质疑心理需求,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问的方法,特别要引导学生从“写什么”到“怎么写”,从“学什么”到“怎么学”,从“悟什么”到“怎么悟”进行转变。留给学生产生疑问的自由时空,可以未读先问,可以边读边问,可以读后再问;可以在教师讲解中问,可以在课堂结束时问,可以在课前、课后问……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自主意识的觉醒。问题让学生去提出,教师只是促进;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教师只是引导;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教师只是点拨;结论让学生去概括,教师只是去疏导;公式让学生去推导,教师只是启发;思路让学生去探求,教师只是参与;推理让学生去讲解,教师只是组织;知识让学生去应用,教师只是设计……
二、促进自探为主的自主行为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自己探究是成长课堂研究的又一重点。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力是成长课堂核心价值取向。我们积极倡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课前以教师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预习,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激励性评价,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点拨,以帮助学生渐进明白如何预习和增强预习效果,形成预习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只教学生“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预习中和教学目标中的主要问题。教师根据预习情况展开教学,较好地掌握学生认知的现实起点,避免“从头再来”的高耗低效现象,凸显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这将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变为研究学生的“学”。预习就是一种自我实践、自我建构的学习。通过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学生的“成长”为本,教师的角色由“教学者”转变为“促学者”。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情感交融的广场、智慧生发的快乐驿站。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水平的提升,又促使学生生成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养成探究习惯。
总之,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参与讨论,又将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探究。让“问”和“探”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学生在问与探的交替中成长。成长课堂的关注点是学生,调动、呵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成长课堂的核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觉醒、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才是我们贩永恒追求。
作者简介: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激活自问为主的自主意识
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是客观存在,而且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认知冲突是学习的前提,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思考的动力。课堂教学中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敢问、爱问、会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尝试以“自问自探”的形式展开阅读教学,以问题为基点瞄准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尽力满足学生的质疑心理需求,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问的方法,特别要引导学生从“写什么”到“怎么写”,从“学什么”到“怎么学”,从“悟什么”到“怎么悟”进行转变。留给学生产生疑问的自由时空,可以未读先问,可以边读边问,可以读后再问;可以在教师讲解中问,可以在课堂结束时问,可以在课前、课后问……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自主意识的觉醒。问题让学生去提出,教师只是促进;方法让学生去寻找,教师只是引导;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教师只是点拨;结论让学生去概括,教师只是去疏导;公式让学生去推导,教师只是启发;思路让学生去探求,教师只是参与;推理让学生去讲解,教师只是组织;知识让学生去应用,教师只是设计……
二、促进自探为主的自主行为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自己探究是成长课堂研究的又一重点。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力是成长课堂核心价值取向。我们积极倡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课前以教师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预习,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激励性评价,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点拨,以帮助学生渐进明白如何预习和增强预习效果,形成预习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只教学生“学不会的”和“不会学的”,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预习中和教学目标中的主要问题。教师根据预习情况展开教学,较好地掌握学生认知的现实起点,避免“从头再来”的高耗低效现象,凸显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这将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变为研究学生的“学”。预习就是一种自我实践、自我建构的学习。通过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学生的“成长”为本,教师的角色由“教学者”转变为“促学者”。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情感交融的广场、智慧生发的快乐驿站。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水平的提升,又促使学生生成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养成探究习惯。
总之,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参与讨论,又将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探究。让“问”和“探”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学生在问与探的交替中成长。成长课堂的关注点是学生,调动、呵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成长课堂的核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觉醒、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才是我们贩永恒追求。
作者简介: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