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发展与未来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直肠癌手术,保证质量良好的完整直肠系膜切除非常关键。不同手术路径方式,无论是腹腔镜还是昂贵的机器人手术系统,目前都无法达到与传统开腹手术同等的治疗效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近年直肠癌手术的最新发展,其可有效解决传统经腹入路因低位骨盆腔解剖结构导致的手术视野不佳等问题。TaTME经过近10年的发展,显现出提升直肠癌手术质量的潜力。随着新兴手术技术的持续发展,TaTME的疗效和安全性仍有赖于广泛、持续的结构化的培训以及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2种人工真皮Lando®与Pelnac®联合诱导膜技术治疗家兔双侧股骨创伤的疗效。方法选用27只雄性家兔,体重1.92~2.21 kg,平均2.04 kg。所有家兔双侧股骨创伤造模手术后,随机选择9只家兔双侧股骨采用Lando®联合诱导膜技术处理(Lando®组);9只家兔双侧Pelnac®联合诱导膜技术处理(Pelnac®组);9只家兔左侧仅采用诱导膜技术处理(对照组);对照组9只家兔的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初次经皮椎体成形术(PKP/PVP)术后处理策略和内固定翻修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单节段PKP/PVP术676例患者资料。其中637例未做处理常规康复,其余39例初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分为3个组:保守治疗组19例(含拒绝翻修手术患者3例),KP/VP翻修组12例,内固定翻修组8例。提取所有患者原始CT扫描数据应用Mim
目的探讨修正版髋部骨折手术风险评分表的制定及其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效能。方法前期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1 562例髋部骨折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手术风险的多因素风险-校正模型,根据所得偏回归系数β获得修正版髋部骨折手术风险评分表。后期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院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1 356例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前
目的比较急诊与择期手术治疗老年女性背侧移位伴干骺端骨粉碎的关节外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治疗的60例桡骨远端背侧移位的关节外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65~80岁,平均73.8岁;根据手术时间不同分为2组(n=30):患者伤后当天或次日行手术治疗(急诊组),患者术后5~15 d(平均8 d)行手术治疗(择期组)。所选用的内固定
创伤后的肘关节比其他关节更容易形成僵硬,从而导致上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开放性肘关节松解术是目前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最常用、最经典的方法。本文就现阶段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所需的术前评估、松解手术策略和术后康复锻炼等治疗模式作一综述,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
目的比较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胫骨干远端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9例成人胫骨干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26例,女23例;年龄19~71岁,平均42.3岁。骨折根据AO/ASIF分型:43A1型34例,43A2型15例。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42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成2组:髓内钉组23例,钢板组26例。记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已成为当今结直肠外科领域研究热点,其在经历近10年的发展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该手术方式路径与传统手术不同,需要更充分的前期基础来谨慎开展,因此,系统规范的培训必不可少。相对于国外成熟的尸体培训课程,国内尸体培训受到较多限制,而传统的腹腔镜动物培训模型对于经肛腔镜手术的培训作用有限。因此,如何利用国内现有条件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培训体系,从而规范开展TaTME,提
术前新辅助治疗已成为进展期直肠癌标准治疗模式,新辅助治疗之后的完全缓解病例可以免除外科手术所带来的并发症和功能损害。但是,目前对于手术之前评估的临床完全缓解与术后得到的病理完全缓解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准确评估完全缓解病例成为目前的热点。直肠指检、内镜检查在评估黏膜完整性方面较为直观,但是灵敏度差;直肠超声和MRI检查能够从结构和功能上评估肿瘤细胞的残留与否,但是也面临灵敏度低的问题;其他如PET-C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传统上被认为是肿瘤终末期表现之一。近年来,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延缓肿瘤复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国内外结直肠癌治疗指南将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作为腹膜转移的有效治疗方式。本文对其治疗方式进行概述,并结合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领域研究进展和笔者临床经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