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重要论断,“民主”一词也成为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共有60次之多。“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的提出,不仅是对邓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重要论断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重要论断的延伸和拓展。
一、人民民主是对以往民主成果的继承与超越
民主化是人类政治发展的目标和趋势,民主是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最佳途径。“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其基本含义就是“人民的权力”、“人民的统治”或“人民进行统治、治理”。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在梭伦改革中建立起来的,中经克里斯梯尼改革,到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当选执政官时,达到了极盛。它的特点是主权在民,轮番执政。古希腊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其核心内容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完全平等,大家都只服从法律,轮流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实行直接民主制。但古希腊的公民专指十八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不包括广大奴隶、妇女和儿童,雅典城邦在人口最多时只有40万,除去三分之二的奴隶、妇女和儿童,雅典城邦享有公民权的人至多不超过8万人,可以说,古希腊的民主是一种狭隘的民主。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要是一种间接民主,也称代议制民主,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理论,但人民主权并不是人民亲自实行统治,而是选出他们的代表,代替他们行使统治权利,从而实现了政权更迭的制度化合法化,即以点头代替砍头,以选票代替枪弹。它在形式上克服了古希腊缺陷,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但资本主义民主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贫富分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导致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贫困。由于贫困,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成为了纸上的权利,一个缺衣少食的人是没有资格谈民主的,就连英国资产阶级学者阿克顿都承认:“财富的增加并没有救济他们的欲望。知识的进步将他们置于卑贱的无知状态……对于穷人来说,最好的事情是不要出生,次好的事情是早亡,生活在悲惨、罪与罚之中使他们遭受困难。”民主对于他们来说是奢侈而遥不可及的,所以说,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是一种穿着华丽外衣的形式民主。
人民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既克服了古希腊民主的狭隘性,扩大了民主的范围,又汲取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合理因素,增添了资产阶级民主所无法容纳的内容。人民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和命运,它不但从思想观念,而且从制度形态上都充分肯定了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和委托,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是用来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工具。人民通过民主所确立的制度和程序可以对公共权力的运行和使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公共权力始终是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所服务的。
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体现在如何组织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之上的。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只能靠人民大众自己来维护和实现,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什么救世主可以维护和实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所以,人民民主是一种真实的、广泛的、新型的民主,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政治创造。
二、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与互动性
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本质是一致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本质属性之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找到摆脱“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周期率的“新路”。
早在1945年的延安,毛泽东同志就与来访的民主人士黄炎培探讨了民主的问题,史称“窑洞对”。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是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之所以胸有成竹,因为他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两篇著作中,已有了人民民主治理天下的美好展望和具体规划。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党依然在积极探索这一问题。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也明确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十四大报告又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则把人民民主提高到了社会主义生命的高度加以认识。这充分说明我党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认识建设人民民主的重要性的。
可以说,人民民主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之一,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显示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内容,离开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根本上说明了权力的来源和属性。人民当家作主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和方向,它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热情不断增强,对社会事务参与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人权状况的不断改善和进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政治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动力。它将有利于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多种矛盾的解决,促进安定团结、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尽量减少和及时克服官僚主义;也有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并使各项决策的贯彻实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是保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所以,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就必须健全人民行使权力、行使民主的制度,丰富民主的形式,拓宽民主的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样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又呈现出互为促进的特征。
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科学论断提出的重大意义
一种理论满足社会的程度,取决于社会对这种理论的需求程度。“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科学论断,是我党基于对历史大背景和时代新要求的准确把握、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思考提出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科学论断提出,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民主建设要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联系,脱离其他要求,孤立地追求民主,反而可能损害民主的“可持续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先进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双重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党制定了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的民主发展目标包括:民主与国家主权相联系,没有国家主权就没有人民民主;民主与社会主义相互依存,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民主可言;民主与经济、文化、社会进步相辅相成, 要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与世界上一些国家走向民主道路上充满波折、动荡相比,中国的民主发展是稳定的、卓有成效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民主发展目标是科学全面的,符合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科学论断的提出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这是现代民主政治文明的精髓所在。因为唯有经过制度化的转折,才能使民主精神发生实际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曾精辟指出:“我们过去所发生的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用制度设计安排好,并用规范固定下来,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的改变而改变。这不只是意味着一种以民主为内容的法律秩序或是一种有限政府的政治体制,更主要的是它代表了民主政治在当代社会的一种最先进的政治形态,是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顺利实现的根本手段。
再次,“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科学论断提出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途径。动机不能说明手段的正确,否则就会导致“目标热”、“方法盲”的弊端。概括起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需要这几种有效途径:选举民主,即多数决策,主权在民。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实现形式,是我国组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协商民主,即:广泛参与,集思广益。这是行之有效的民主实现形式;自治民主,即:民族平等,群众自治。这是我国基层最适合的民主的实现形式;谈判民主,即:化解矛盾,分配利益。这种民主本来源于国内,后来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方式。在这四者关系中,选举民主是关键,协商民主是纽带,自治民主是基础,谈判民主是补充。四种民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
总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和丰富内涵,体现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更高要求。
一、人民民主是对以往民主成果的继承与超越
民主化是人类政治发展的目标和趋势,民主是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最佳途径。“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其基本含义就是“人民的权力”、“人民的统治”或“人民进行统治、治理”。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在梭伦改革中建立起来的,中经克里斯梯尼改革,到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当选执政官时,达到了极盛。它的特点是主权在民,轮番执政。古希腊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其核心内容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完全平等,大家都只服从法律,轮流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实行直接民主制。但古希腊的公民专指十八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不包括广大奴隶、妇女和儿童,雅典城邦在人口最多时只有40万,除去三分之二的奴隶、妇女和儿童,雅典城邦享有公民权的人至多不超过8万人,可以说,古希腊的民主是一种狭隘的民主。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要是一种间接民主,也称代议制民主,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理论,但人民主权并不是人民亲自实行统治,而是选出他们的代表,代替他们行使统治权利,从而实现了政权更迭的制度化合法化,即以点头代替砍头,以选票代替枪弹。它在形式上克服了古希腊缺陷,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但资本主义民主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贫富分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导致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贫困。由于贫困,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成为了纸上的权利,一个缺衣少食的人是没有资格谈民主的,就连英国资产阶级学者阿克顿都承认:“财富的增加并没有救济他们的欲望。知识的进步将他们置于卑贱的无知状态……对于穷人来说,最好的事情是不要出生,次好的事情是早亡,生活在悲惨、罪与罚之中使他们遭受困难。”民主对于他们来说是奢侈而遥不可及的,所以说,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是一种穿着华丽外衣的形式民主。
人民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既克服了古希腊民主的狭隘性,扩大了民主的范围,又汲取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合理因素,增添了资产阶级民主所无法容纳的内容。人民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和命运,它不但从思想观念,而且从制度形态上都充分肯定了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和委托,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是用来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工具。人民通过民主所确立的制度和程序可以对公共权力的运行和使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公共权力始终是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所服务的。
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体现在如何组织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之上的。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只能靠人民大众自己来维护和实现,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什么救世主可以维护和实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所以,人民民主是一种真实的、广泛的、新型的民主,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政治创造。
二、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与互动性
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本质是一致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本质属性之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找到摆脱“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周期率的“新路”。
早在1945年的延安,毛泽东同志就与来访的民主人士黄炎培探讨了民主的问题,史称“窑洞对”。黄炎培对毛泽东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是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之所以胸有成竹,因为他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两篇著作中,已有了人民民主治理天下的美好展望和具体规划。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党依然在积极探索这一问题。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也明确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十四大报告又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则把人民民主提高到了社会主义生命的高度加以认识。这充分说明我党是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认识建设人民民主的重要性的。
可以说,人民民主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之一,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显示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内容,离开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根本上说明了权力的来源和属性。人民当家作主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和方向,它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热情不断增强,对社会事务参与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人权状况的不断改善和进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政治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动力。它将有利于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多种矛盾的解决,促进安定团结、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尽量减少和及时克服官僚主义;也有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并使各项决策的贯彻实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是保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所以,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就必须健全人民行使权力、行使民主的制度,丰富民主的形式,拓宽民主的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样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又呈现出互为促进的特征。
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科学论断提出的重大意义
一种理论满足社会的程度,取决于社会对这种理论的需求程度。“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科学论断,是我党基于对历史大背景和时代新要求的准确把握、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思考提出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科学论断提出,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民主建设要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联系,脱离其他要求,孤立地追求民主,反而可能损害民主的“可持续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先进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双重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党制定了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的民主发展目标包括:民主与国家主权相联系,没有国家主权就没有人民民主;民主与社会主义相互依存,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民主可言;民主与经济、文化、社会进步相辅相成, 要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与世界上一些国家走向民主道路上充满波折、动荡相比,中国的民主发展是稳定的、卓有成效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民主发展目标是科学全面的,符合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科学论断的提出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这是现代民主政治文明的精髓所在。因为唯有经过制度化的转折,才能使民主精神发生实际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曾精辟指出:“我们过去所发生的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用制度设计安排好,并用规范固定下来,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的改变而改变。这不只是意味着一种以民主为内容的法律秩序或是一种有限政府的政治体制,更主要的是它代表了民主政治在当代社会的一种最先进的政治形态,是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顺利实现的根本手段。
再次,“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科学论断提出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途径。动机不能说明手段的正确,否则就会导致“目标热”、“方法盲”的弊端。概括起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需要这几种有效途径:选举民主,即多数决策,主权在民。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实现形式,是我国组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协商民主,即:广泛参与,集思广益。这是行之有效的民主实现形式;自治民主,即:民族平等,群众自治。这是我国基层最适合的民主的实现形式;谈判民主,即:化解矛盾,分配利益。这种民主本来源于国内,后来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方式。在这四者关系中,选举民主是关键,协商民主是纽带,自治民主是基础,谈判民主是补充。四种民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
总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和丰富内涵,体现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