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武侠电影音乐的创作特色及意义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q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谭盾是音乐世界里多元文化并行的理想存在,被称为“先锋音乐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武侠三部曲”,体裁均为中国武侠电影系列,是中国武侠电影音乐的代表作,其中多部配乐作品荣获大奖。因此,笔者选择其“武侠三部曲”《英雄》《卧虎藏龙》和《夜宴》中的部分配乐进行研究,主要从东西方不同的乐器选用、调式搭配和文化融合三个角度,对谭盾武侠电影配乐的创作特色及意义进行解读,为我国武侠电影音乐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谭盾 电影音乐《卧虎藏龙》 《夜宴》 《英雄》
  一、谭盾及其电影作品
  (一)谭盾
  1.谭盾简介
  谭盾,1957年出生,湖南湘潭人,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他的艺术成就不胜枚举,尤其是他独创性的音乐创作理念获得了世界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喜爱和关注。
  2.谭盾的音乐
  能受到中国甚至世界关注的华人音乐家少之又少,谭盾却是其中之一,他将风味浓郁的民族音乐用独创性的音乐创作理念改编整理后表演给全世界,让西方人看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源远流长。他的创作领域包括室内乐、交响乐、歌剧和多媒体等跨界音乐。数项大奖的获得证实了谭盾不仅在电影界叱咤风云,他的其他类型的作品也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他的管弦乐作品《道极》被评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他的实验音乐作品《纸乐》《水乐》等,都在国际上被誉为“先锋音乐”,他还创作了大型网络交响乐“复活”,并担任指挥,他的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已连续演出数百场,依然让观众乐此不疲,每每叫好。诚如谭盾的理念,“把中国当代音乐与文化风貌介绍出去”,随着他的成功,华人的音乐舞台也变得更加宽广。由此可见,谭盾的艺术才能在世界上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他的电影音乐在他的创作中占据很大一部分,以他的天赋和努力,不仅成功融合了东西方音乐文化,更是为我国未来电影音乐的创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二)谭盾的电影音乐
  说到谭盾的电影音乐,就不得不提到他的“武侠三部曲”,它们分别是《卧虎藏龙》《英雄》《夜宴》。三部都是古装武侠题材,所以被称为“武侠三部曲”。2001年谭盾与导演李安合作,为电影《卧虎藏龙》作曲,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在2002年,又获得了格莱美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专辑奖。马友友问谭盾为什么不延续小提琴、钢琴演奏,集成一个《武侠三部曲》,正是因为马友友的这一句话,才有了之后的“武侠三部曲”。2002年,谭盾和张艺谋合作完成了电影《英雄》的配乐工作。2006年,又与冯小刚合作,完成了电影《夜宴》的配乐工作,谭盾的武侠梦最终不再是梦,而是成为现实。而本文要研究的音乐都是出自这三部电影中的配乐片段。
  二、谭盾“武侠三部曲”电影中的艺术特色
  (一)东方元素的运用
  1.民族乐器的运用
  《英雄》的开场画面便是一万名战士参与演出的行军场面,雄赳赳气昂昂,伴随着民族乐器东方鼓的深沉、粗犷和沧桑,大秦虎狼之师的形象不禁跃然眼前。影片《卧虎藏龙》其中的“南行”曲目加入了笛子,让活泼俏皮的玉娇龙形象更加凸显,让人印象深刻。在竹林中打斗和两个女侠的飞檐走壁场面,有中国打击乐器鼓和锣的加入,使得整个武打场面更加激烈,打斗动作和节奏鼓点相得益彰,音画同步,营造出打斗的紧张氛围。《英雄》中飞雪因为亲手刺死了自己心爱的人而在沙漠中号啕大哭的时候,谭盾把马头琴和二胡的祖先——古代秦朝的弦子请出来,塑造那种苍凉悲怆的意境,大大丰富了影片的艺术效果。至于使用日本的太鼓,笔者认为谭盾是考虑到了音效,因为中国鼓在营造气势方面与太鼓相比略逊一筹,《风》一段就用了日本鼓,但打法上参考了中国锣鼓的传统手法,由Sony请来日本知名的“鬼太鼓”大师演奏,果然是杀气腾腾、咄咄逼人。谭盾对民族乐器运用的娴熟程度可见一斑。
  2.民族调式的运用
  民族调式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五声调式,五声调式各音的名称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夜宴》中的插曲《越人歌》就是一首民族调式的作品,该曲采用羽调式,节拍为4/4拍。腾格尔演唱的版本显得低沉凄婉,加上开头身穿白色衣衫的舞者僵硬迟缓的舞姿,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相比之下,宴会之上青女的演唱,带有浓重的哭腔,表达出人物内心的千千情结,婉转愁肠,使听众无不泪眼蒙眬,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电影剧情的表现力。《卧虎藏龙》是大提琴协奏曲,但是通过运用民族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用中国戏曲配乐的手法拉出了中国特有的神韵,描绘出神秘的东方意境。谭盾在武侠电影配乐中,大量运用本民族音乐的调式,将民族音乐与影视作品充分结合,表达出的民族音乐意境深远,从而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3.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卧虎藏龙》中,导演不仅注重了场景的写意精神,更将诗意的画面建构作为人物心灵的体现,影片中的武打设计、对白、剧情音乐均引人入胜。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中,李慕白和玉娇龙的武打场面十分夺人眼球,此时的场景音乐便是《穿越竹林》。众所周知,竹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高的代表意义,在纸张出现之前,人们大都用竹简作为文献资料的载体,竹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本身也象征着人高雅的品行,总而言之,竹文化的加入使整部片子散发着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西方元素的运用
  1.西洋乐器的使用
  电影《卧虎藏龙》的影片一开始,就是马友友用大提琴奏出的主题音乐,大提琴哀怨婉转、如泣如诉,以其低沉优雅的音色特征,为影片中罗小虎与玉娇龙的爱恨纠葛充當了一名诉说者的角色,曲调缓慢抒情,影片的故事线也就慢慢展开,娓娓道来。在此之前,谁能想到大提琴可以演奏出东方那种空灵神秘的情结和意境呢?谭盾却做到了。又如《英雄》的主题曲《天下》,就是使用小提琴演奏的,但是它的琴弦是用二胡的丝弦改造而来的,改造后的小提琴不失小提琴原本的抒情,还增添了马头琴音色的苍凉和悲壮感,从而奠定了影片《英雄》整体风格的厚重历史感。   2.西洋调式的使用
  2006年,谭盾为冯小刚的电影《夜宴》打造配乐,运用了交响乐的曲式结构,其中钢琴代表着婉儿的形象,她高贵、漂亮、冷漠,却由始至终专一地爱着一个人,谭盾在这里采用了很多不协和音程,从旋律风格上便暗示了婉儿注定悲剧性的一生,键盘的敲击集中在钢琴的中低音区,低音区以重金属的声音渲染出了几百年前大唐盛世中绝望而又凄美的爱情。又如《月光爱人》,这首由李玟演唱的流行音乐风格歌曲,采用了自然调式C大调,4/4拍,曲式结构采用复乐段结构,展示出了西方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东西交融的特色
  1.东西音乐的交融
  在影片《卧虎藏龙》的背景音乐《穿越竹林》中,谭盾运用了两种乐器来烘托出此时的画面,大提琴出场,缓慢而低沉的声音,让人们感到多么的舒适惬意;中音长笛吹奏的旋律是在模仿箫的声音,音色清灵透亮,仿佛就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长笛的音色与主奏乐器大提琴的音色形成了鲜明对比,中西音乐的交融增加了音乐的厚重感,大大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内涵。2018年,谭盾献上了“武侠四部曲”,除了前三部外,还加上了《复活》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三重协奏曲。其中马头琴与小提琴,二胡与大提琴、古琴、中国鼓甚至编钟的运用使得这场“古典乐+中国武侠电影”的音乐会,在呈现原汁原味古典音乐的基础上,还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创造出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东西文化的交融
  2002年李安执导了《卧虎藏龙》,虽然对于李安来说他并没有动作片的导演经验,但是武术执导袁和平极大地还原出了侠客精神和武术场景,通过两男两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出东方文化中庸内敛、隐忍坚守的传统文化和西方追求自由、勇敢表达的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所以谭盾在《越人歌》中采取复乐段,第一段音乐歌词表达的是隐忍和含蓄,侧重描写李慕白和俞秀莲的东方式爱情;第二段歌词表达的是自由与追求,侧重描写罗小虎和玉娇龙的爱情。片中的青冥剑在这里不再是拥有400年历史、削铁如泥的绝世宝剑,而是见证着李慕白与俞秀莲之间难以割舍的爱恨情仇,也是人心莫测的世俗江湖的浓缩和写照。另外,影片中的飞檐走壁、竹林飞驰、郊外大战,每一个动作都扣人心弦,美不胜收,在无数传统元素构建的画面中,让中国传统的禅宗礼法与西方文化的热烈自由产生激烈的碰撞,在音乐国度中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天下大同”。
  三、谭盾“武侠三部曲”的当代价值
  (一)中国武侠电影音乐的发展
  武侠电影起源于中国,也只有在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才可以拍出真正的武侠电影,可以说,武侠电影就是中国电影的名片。当下,武侠片不仅在中国,就连在国外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这就促使当代武侠电影的配乐也要同国际接轨,寻求武侠电影音乐的国际化风格。
  (二)中国武侠电影音乐的不足
  目前,我国武侠电影音乐的创作质量参差不齐,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一个优秀的音乐人是非常重要的,我国部分武侠电影音乐人的创作水平有待提升,大多数人走的都是前人压出来的车辙子印,创新力度不够,要么是疯狂追求所谓的“高大上”,脱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反而成为“四不像”。
  (三)谭盾“武侠三部曲”电影音乐的启发
  通过对谭盾“武侠三部曲”电影音乐的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生命之泉。第二,将民族音乐注入电影音乐之中。第三,要懂得西学中用,对待西方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所谓,民族的亦是世界的。另外,中国武侠电影音乐的多元化、曲风的现代化以及观众的需求都是要在配合影片自身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要不断提高配乐与作品内容本身的契合度,拒绝貌合神离,需要知行合一,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多元的且具有独创性的音乐创作道路,才能够把我国的武侠电影音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怡.谭盾“武侠三部曲”电影音乐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7.
  [2]任珺(王莹). 从“归隐”到任用自在的“顿悟”[D].内蒙古大学,2010.
  [3]刘春林.新世纪武侠大片民族特色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
  [4]李泽鑫.钢琴音乐对中国电影的诠释与演绎[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王璐璐.中国武侠电影中传统音乐的创作特色研究[J].當代电影,2019(08):158-160.
  [6]李建坤.胡伟立武侠电影音乐的艺术特色研究[D].云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朱丹丹,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史与文化审美)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白鹿原》作为陈忠实的代表作,呈现了渭河平原五十年的变革与发展,虽然作品完成于当代,却秉持着现实主义的精神,再现了传统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和内在丰厚性。《白鹿原》中折射出来的传统作为人类生活积淀,既融入了影响深远的民族心理,又带有封建性印记的落后思想。本文主要以陈忠实的“文化理想”为切入点,探讨这种文化对人物行为和命运的影响,挖掘人物不同命运背后陈忠实所寄寓的对文化命运的思考。  关键词:《白鹿
摘要:一首好的音乐往往就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在电影中表达叙事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语言”“画面”,但是都离不开音乐对其内容的补充,或者说,音乐具有表达银幕之外的叙事能力,具备表达抽象的作用。本文对动漫电影中的音乐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动漫电影;音乐;应用  在看恐怖电影时我们往往有这种感觉,当我们关闭声音的时候,恐怖片往往就变得不那么恐怖了。小时候我们看《猫和老鼠》关注的可能只是动画,而今再看却
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望得更高,走得更远。那么,临摹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种方式。谢赫在《画品》的六法论中提出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之一是“传移模写”。然而,现在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喜欢去临摹,认为临摹是枯燥的,是在模仿别人的东西,很难展现自己的个性。他们喜欢另辟蹊径,注重自身风格,结果导致平庸的作品大量出现。原因是他们不注重文化历史的传承,不会取其精华,作品看不到作者的知识厚度、认知结
摘要:伴随时代的进步,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电影镜头使舞蹈焕发出新的活力,大量的舞蹈电影、舞蹈纪录片、舞蹈电视节目等新形式百花齐放。“镜头下的舞蹈,舞蹈中的电影”,在镜头下舞蹈与媒体的融合与磨合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无论是DV8身体剧场的舞蹈影像作品还是BBC的影像舞蹈计划,它们都更加趋近于“影视”作品。笔者通过整合镜头基本语汇与舞蹈艺术相通之处的临界点,进行一次更加趋近于“舞蹈语言镜头
摘要:舞蹈表演属于一种艺术形式,舞蹈表演在视觉上可以为观众提供非常好的欣赏体验,与其他艺术形式对比,具有一种特殊的美。舞蹈表演内涵的展示是表演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这就需要舞蹈表演者具备较高的情感表现力。本文从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舞蹈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强化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舞蹈表演 情感表达 重要性  舞蹈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在人类历史上具有
中国设计学学科在规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应加强设计学的理论研究和教育规律研究,包括设计学的学科属性、体系及教育研究.本文主要是探讨设计学的学科体系与人才评价机制问题.
摘要: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为人们的阅读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服务,有利于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在公共图书馆建设和运营中,其中的服务体系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但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一些完善的策略,以期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服务体系 建设  公共图书馆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建设,如此才能实现理
老头甲:哎,有空不,帮我个忙?  老头乙:帮你个什么忙?没空。有空也不乱帮忙。你没听说过吗?帮忙都是帮倒忙。  老头甲:说的也是。我要说的也正是您这意思。  老头乙:有这么巧吗?  老头甲:我想请您跟我一起说段相声,教训教训我那爱帮倒忙的孙子。  老头乙:哎,还真和我想一块儿去了,看来,这忙我非帮不可了。说吧,你那孙子怎么给你帮上倒忙了。  老头甲:最近啊,我网购了一台老年代步车。  老头乙:是吗
期刊
摘要:“音乐神童”莫扎特是18世纪古典音乐的创始人之一,其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而在其众多的作品中,艺术成就较高的当属歌剧音乐。莫扎特一生成功创作了许多著名歌剧,独特的歌剧创作展现了他自身的各种优秀品质,他也被人们称为“歌剧史上的四大巨头”之一。他认为,歌剧中最重要的是音乐,所以他所创作的歌剧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在其众多的歌剧作品中,《唐璜》中的音乐无疑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  关键词:莫扎
摘要:开江县“水族闹春”起源于清末民初,流传至今一百余年,本文对水族闹春的起源发展和保护传承问题进行研究,在其他学者对四川民间信仰探讨的基础上,结合清代《新宁县志》记载的龙神、水神、雷神、土地神等祠庙,尝试性提出:开江水族闹春的出现源于传统农业社会对掌管雨水、农业丰收等自然神灵的崇拜与祭祀,赋予水族闹春以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最后对如何保护和传承水族闹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